氣候變遷 台灣水資源雖無近憂卻有遠慮

環境議題

事隔七年,經濟部水利署再度舉辦「全國水論壇」,相較於上次在莫拉克災後舉辦的焦慮,此時風調雨順多了從容。但在氣候變遷年代,沒有近憂、卻有遠慮,水利署長賴建信說,這次會議提出未來幾年的行動方案,將透過公民參與、跨域合作,建立一個減少風險、提升防災能力的幸福水台灣。

經濟部次長楊偉甫在開幕致詞時說:「2015年台灣經歷嚴重的枯旱,當年8月蘇迪勒颱風造成台北大停水,可見都市化的風險已是全球挑戰。」這麼多年來水治理的觀念已從早期的工程優先,轉為兼顧環境生態及管理,多元化水資源開發、建立節水循環型社會、推動都市防災,才能打造永續發展的城鄉。 

這次會議除了點出台灣目前水資源的問題之外,也分別提出水與安全防災、促進發展、環境融合的行動方案,這次會議的討論重點包括以下幾個主題。

強降雨時代,逕流分擔、出流管制要法制化

台灣的下雨型態已轉為強降雨,而強降雨是導致水災的主因,水利署總工程司陳肇成舉例,莫拉克風災前一天還在開抗旱會議,隔天立刻轉為水患,那三天幾乎把一年的雨量下完了,強降雨威力強大,災情迅速在各地擴散。立即性的災害無法靠官方搶救,未來建立「社區自主防災體系」就很重要。

另一個減災方法是嚴格控管區域水的進出,一個地區的水道防洪能力有限,任何開發都會增加不透水鋪面,一旦強降雨水來不及滲透就會淹水。水利署提出「逕流分擔、出流管制」策略,未來開發者要負擔自己造成的淹水風險。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監事楊重信認為,除了新開發的地區要求出流量不能超過核准的排水量,都市更新地區也要負責,如果舊的建設沒辦法做滯洪設施,也可以採取易地治洪、或繳代金的方式替代。

不過台南市水利局副局長黃文彥說現行法令強制性不足,應推動法制化,納入土地建築相關及各個審議規範中。另有業者提出,即使新建築完成後有做滯洪設施,但調查發現近四成沒有持續維護,未來應訂定法令強制規定。

防災的目的除了事前減少風險、事發降低災害,還有事後復原能力,這些都有賴於科技提供即時資訊。陳肇成提到,目前所有淹水預警及因應工作都靠中央氣象局提供的降雨預報,但現在只有6小時的預報,希望能提升到1小時預報。

中央氣象局回應,即使未來建立逐時預報,但更新頻率高、準確度降低,資訊提供跟使用都要很小心,要有預報機制介入。有學者提到應提倡水災保險,交通大學土木系教授楊錦釧則提醒基礎資料建立的重要。

全國平均漏水率16.4%,希望進一步降低

台灣的水資源如果依現在的用水方式肯定無法滿足需求,更聰明的用水方法是必走的路。水利署副署長曹華平分析,全台水庫的庫容設計約20.5億噸,但淤積達30%,現在只剩41億噸,一個水庫平均要周轉2次才夠供給。

而自來水漏水率還很嚴重,台北自來水事業處處長陳錦祥說,2006年台北自來水漏水率26.99%,花了140億、換了1800多公里後,2015年已降到15.5%。全國平均漏水率是16.4%,未來希望降到12%。但目標能不能更大一點呢?

陳錦祥提到「智慧水表」也有助於節水,台北市每月用水超過1千度的用戶有1800個,今年底已幫大用戶裝智慧水表,很多用戶用水設備內線有問題,經常在漏水,智慧水表可掌握這些,修復後有的省水達20%。

合理的水價調漲有助於節水,原本經濟部次長楊偉甫已談得差不多了,但2016年1月16日蔡英文總統當選後,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宣布水價調整暫緩,如今民進黨上台半年民調直直落,在這種情況下更不可能輕易去動水價。

因此,雖然水利署將水價調整列為優先政策,但水價永遠是政治議題,調漲與否已無法用常理做決策,未來幾年實現水價調漲的機會應該不高。還是應該積極想其他節水及管理的辦法,例如推動再生水使用就是一個好方法。

再生水運用應加快腳步,台積電跑在其他企業前面

關於再生水目前有兩個推動的契機。一是2013年內政部、經濟部合作,由內政部編列152億推動六座再生水廠,但第一座高雄鳳山溪再生水廠在今年12月15日終於動工,第二座台中福田再生水廠去年3月才簽意向書,其他4座進展緩慢,其中3座連汙水廠都還沒興建,這部分的跨域合作還要再加強。

另外一個契機是2015年12月14日通過的《再生水發展條例》,未來在缺水地區可指定新開發案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水,共同分擔缺水風險。看到再生水的契機,反而有些企業已經開始做了,台積電在南部科學園區就設了再生水模廠,把園區內的廢水拿回來處理自用,減少自來水用量。

台積電處長許芳銘表示,產業界支持政府的再生水政策,但執行時要有更好的配套,例如城市汙水管線集中處理要有長遠規劃。還有,目前的政策是新開發案才要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水,但既有的工廠應該也能適用。初期幾個示範計畫務必做好,包括供水穩定性、水質,才能建立業者使用的信心。

同理,許芳銘認為目前政策要求科學園區廢水強制回收要達80%以上,其他工業區或獨立工廠應該也可以討論出一個合理且強制的回收比例。他說:「政府訂法規對節能減碳有強制要求,節水應該也可以。」

水庫淤積嚴重,集水區保育要更重視

前文提到台灣水庫淤積達三成,一個八八風災三天的雨就讓台南曾文水庫淤積快一萬立方公尺,顯示水庫集水區保育沒做好。水利署副署長鍾朝恭表示,一到二年內要提出水庫集水區管制措施、以及民生水庫的保育實施計畫。

但水利署一方面說要保育水庫集水區,另一方面又反對集水區太嚴格管理,提出水庫集水區「分級分區管理」的計畫,甚至要把一些民生水庫及攔河堰列二級敏感區,容許開發,當場被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反駁。

粘麗玉說:「所有民生水庫集水區應該都是一級敏感區,全國區域計畫也已經這樣規定,但竟然是水利署在反對,是水庫分級後有利於土地開發嗎?攔河堰也是民生要喝的水怎麼可以變二級?這麼大的議題今天不能列為共識。」

水利署原本要將「推動水庫集水區分級分區合理管制」列為共識,經粘麗玉反對後當場拿掉,改成「明智管理與強化治理」。希望所謂明智管理是以真的保育、減少淤積為目標,而不是為土地開發解套、反而不利於保育。

資訊公開、公民參與,良善治理的推手

賴建信表示,政府資訊應以公開為原則,管理標準一致性,並擴大公民參與、跨域合作。他也很難得提到公部門的諸多問題,包括選擇性資訊公開,站在保護自己的立場,想公開的才公開,而不是想到民眾真正需要的資訊是什麼。公部門的公民參與對象都過於單一,都找跟自己意見類似的學者或團體溝通,根本聽不到不同意見,所謂公民參與只做到表面而已。

另外內政部次長林慈玲提到,內政部在審議開發案時都會看地方政府有沒有開公聽會。粘麗玉表示,這就是中央政府失職的地方,地方政府自己要開發,所開的公聽會只是在跑程序,民眾表達反對意見並不會被採納,因此當案子送到中央審查時,中央有最終核定權,責無旁貸要自己辦公聽會或聽證會。

賴建信表示,唯有資訊公開才有更多理解,客觀的數據能提供對話的基礎,未來從政策源頭就要有實質的公民參與,共同提出未來的解決方案。

《延伸閱讀》

創新來自於專業的粹煉──專訪水利署長賴建信

90億人都需要食物 精準農業正在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