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一線打造專屬旗袍 手工旗袍禮服師張文樹

人物

張文樹13歲從學徒做起,跟著上海師傅學習手工縫製旗袍,他將人生歲月精華一針一線細膩的縫進旗袍裡。不論是選布配色、剪裁縫製都展現深厚實力,走過數十年對於手工縫製旗袍,張文樹的熱情始終如一。

回想起擔任學徒的3年4個月,張文樹爽朗地笑說,當年上海師傅鄉音重又嚴格,學不會就常被師傅拿布尺敲頭,「敲得我頭都暈了!」但嚴師總是出高徒,學成後的張文樹在桃園經營手工旗袍店,一眨眼已過了40個年頭,靠的就是精湛手藝。

張文樹熟練地使用粉線,在布料上精準地「彈」出直線和弧線。

師承上海派手藝,一針一線真功夫

談起手工旗袍的縫製,張文樹仔細說明可分為上海派與福州派,自己學習的上海手藝,就是以「精細」著稱。當年在台北當學徒時,張文樹的師傅專門在幫官夫人量身打造旗袍,就是因上海師傅的手藝有口皆碑。

光說還感受不出,張文樹從衣架上拿了件手工縫製的男性短衫,一面扣起扣子,一邊驕傲地說,「上海手藝的精細,看衣服的『對花』就知道。」只見他手上的衣服在扣起鈕扣後,中間的花紋、線條竟是無縫接軌,像是一整面未經過剪裁的布料一般,精細的程度令人讚嘆。幾十年經驗,讓張文樹面對各式花樣的布料都能得心應手,能精準看出哪個部分要剪來做上襟,哪些地方能用來當袖口,不只是縫製,從一開始的剪裁就都是功夫。

上海派旗袍講究剪裁、滾邊縫製,做工細膩,充分展現女性柔美身形。

盡心為客服務,展現手作溫度

不過在早期的年代,一般人仍認為中國來的旗袍手藝才是正統,1979年張文樹決定在桃園開設自己的店面,鄰居眷村太太還懷疑他一個台灣人,是否真的能做出令人滿意的手工旗袍。「那時都還要在訂單上註明『不合身、退訂金』。」回憶起當年往事,張文樹還有些哭笑不得,但最後拿到訂製旗袍的太太們,卻從沒人要求退訂的。

不只是手藝了得,更因為他對每件旗袍都是認真以待。兩位女兒出嫁時,張文樹也親手替她們縫製了大紅旗袍,「每件旗袍我都盡心地做,不管是女兒還是客人的。」,張文樹略帶靦腆的笑容說著。

熨斗、糨糊、粉線、剪刀、布尺和針線,張文樹靠這些工具就能完成一件手工縫製旗袍。

用生命縫製旗袍,堅持做到最好

曾經歷過手工訂製旗袍蓬勃發展的時期,張文樹用台語逗趣地說:「不是眠床,就是布床。」當時忙碌程度,使他幾乎醒著的時間都在縫製旗袍。但隨著中國工廠大量生產壓低了旗袍價格,手工旗袍生意受到影響,但張文樹還是對自己的手藝十分有信心。他認真表示,「你要叫我隨便做一件,我還真做不來。上海師傅對旗袍是很講究的,就連衣服滾邊都是一針一線縫,而且堅持一寸之內必定要縫九針,少一針都不行。」

張文樹對旗袍的堅持,從不因買氣高低有所動搖,他也相信真金不怕火煉,即使店面隱身在桃園鬧區的巷弄裡,喜歡手工縫製的內行人,自然有辦法找上門來。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