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廚房》字字推敲的究極美味:專訪美食作家Liz高琹雯

人物

在Google打上關鍵字:高琹雯(Liz),出現的是台大法律系、哈佛法律碩士,擁有台灣、美國紐約州雙律師執照等資訊,近乎完美的學經歷,本該俐落的在法庭裡叱吒風雲,但再風光的稱謂都敵不過她心中想當個愛吃鬼的渴望,現在,她是個出道8年的美食作家,經營粉專《美食家的自學之路》,成立了美食網站《Taster美食加》,臉書的個人描述上,只簡單寫了一句「I eat and I write」。

首次聽到《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總有一種小當家練功的既視感,Liz解釋取名緣由:「美食家不像當律師有一條固定習成的路:讀書、考試、取得資格,對我來說一切就是得從零開始慢慢摸索。」話雖如此,但法律訓練助攻了她的美食寫作風格,比起用大量形容詞堆砌出食物美味的感受型文字,理性派的Liz更喜歡探究餐廳的歷史、曾經發生的故事、以及主廚的烹飪哲學,字字斟酌、再三求證,立志成為一個專業的愛吃鬼。

她做了非常多飲食發展趨勢研究如米其林、世界前五十大餐廳、Fine dining的演變歷程,收錄在《Liz關鍵詞》一書,成為許多讀者對當代飲食知識的入門書。

曾在國外留學,但食物才是她建構世界觀的方式,Liz分享前陣子到祕魯和亞馬遜參加巧克力品評課,意外發現當地跟台灣飲食有幾分相似,「我吃到一種叫Guanabana的水果,後來有人告訴我南投也有種,叫做刺果番荔枝,還有冰淇淋豆,它很像一條巨大的蠶豆,剝開來裡面有毛毛的果肉,嚐起來味道清甜,有點像蓮霧和荔枝。」

以前出國太久就會想念亞洲食物,這次整整兩周的時間卻沒犯半點相思病,由於當地來自中國、日本、義大利的移民多,才發展出混合式的食物風味,而像北歐因為氣候嚴寒、土壤貧瘠,作物多是風乾或煙燻等較清新的滋味。

滿載了閱歷,再回頭看屬於台灣飲食的象徵,小吃無疑是代表,說到自己的心頭好,想都沒想,她回答:「我超愛吃粗的米粉湯,還要配上黑白切的豬內臟!」但對於台灣的飲食文化,Liz提出了「流動」的觀點:「這幾年台灣一直在尋找自己的飲食定位,以往是小吃比較鮮明,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台灣是移民國家,很多文化在這邊匯聚,趨勢會隨著時間變動,也許現在看來新潮的原住民的調味料馬告、東南亞的香料,將來都會變成所謂的台灣味。」

採訪的這天約在大稻埕,入秋的微涼空氣還淺淺地混雜了乾貨的香味,對於秋天,Liz腦中浮現的是秋蟹,尤其是父親最愛吃的大閘蟹,其實最初辭掉律師工作時,她與爸爸關係緊繃了數年,自小都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竟然在27歲的時候才來了叛逆期,決定走一條相對未知的道路,Liz說自己完全能理解爸爸心中的芥蒂,幸好在漸漸做出成績後,父親也不再反對。

說來有趣,Liz愛吃且懂吃的開關,其實就是爸爸打開的,「他也是個老饕,小時候都是他帶我去吃好吃的,現在角色對調,換我帶他去。」Liz的笑很溫暖。

走在美食家的自學路上,參加進修課程、赴品食活動、採訪餐廳主廚幾乎塞滿了她的日程,今天與Liz見面前,她才剛結束了一個試吃會,揹著裝著電腦的大袋子,身上還掛了一台相機現身,「以前在律師事務所的時候,我非常在意休假、加班,但自從當了美食作家之後,只要吃到我想記錄的美食,我就是會自然地開始紀錄,工作跟生活基本上切不開,但心情上真的甘之如飴。」

單打獨鬥了幾年,Liz以《Taster美食加》網站集合更多吃貨伙伴,一起書寫下深入的飲食報導,這是從前中文的飲食資訊較缺乏的,不久前,網站上架了Liz與廚師好友Soac一起研發的特製辣醬,未來也考慮延伸出更完整的電商,將「吃」這件事更淋漓盡致的發展成一門志業,畢竟吃,從來都是件人生大事。

推薦名單:本次採訪地點《COFE喫茶咖啡》、日式居酒屋《赤綠》
理想的廚房:希望能有寬敞的空間可以將廚具、食器分類擺放,我喜歡有花紋的廚具大於簡約風,但最重要的還是:能不能進洗碗機?洗碗機真的好重要喔!(燦笑)

本文轉載自《日日好日》,作者:李昱萱,非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