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季節滋味撫慰心脾—當旬食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品味

吃到什麼魚,就知道過到哪一季了。

嘿呀,每一年都從飛魚開始,飛魚帶來了鬼頭刀,鬼頭刀後面是旗魚。吃著吃著,一年就過了。

厚,這種海菜是這個季節的,你上次吃的要再一個月才採的到。

印象中大概是這樣的對話吧!偶然想起台東成功鎮上的海產店大姐,邊聊著三仙台的地質形成,邊炒著海瓜子,一派輕鬆。季節在她的餐桌上更迭,一如拍打岸灘的浪潮,年復一年。

然而城市的季節感相對薄弱,過去在台北開店時,特別做了24 節氣木牌,在門口依時換上當令節氣,以提醒自己和夥伴意識季節變化,珍惜每個季節帶給我們的體驗。

「泔米食堂」每日變化餐單,每一次入口都能感受食材新鮮滋味,店內陳設也營造出如同家的氛圍。

「旬食」當是生活的一部分,重點不外乎新鮮和本味。「新鮮」自然選當季、在地,「本味」就得熟習食材和料理方式,台北符合這樣的餐館不在少數,而我更鍾情家常料理一些。我肯定稱不上美食家,也沒多常上館子,不如藉機和大家分享,偶爾想好好吃頓飯時會去的地方。

一日一菜單,感受島嶼食材豐美

「泔米食堂」位於捷運科技大樓站附近,大門低調隱身在窄巷之中,不仔細找很容易錯過。和泔米的緣分說來有趣,早年曾在尋覓開店空間時,相中一處舊式矮房,屋主是餐飲前輩,我們相談甚歡,他也坦然告知將在我們和另一餐飲團隊間擇一進駐,後來的故事就是矮房成了現在的泔米食堂。

空間前身是日式小食堂,泔米團隊重新整理後,打通幾個隔間才有現在寬敞的用餐區域,布置簡約而帶有土地質感,側面商品架上陳列著醬油、米酒、蜂蜜、米果等在地小農產品,我特別喜歡來自島嶼不同產地的米,彷彿能感受到森林和山海的氣息。

偶爾不想做菜的晚上,會去泔米碰碰運氣。泔米沒有固定menu,一日一菜單,會在前一週公布於粉專上,偶爾會提供試做菜色。和妻拜訪那天,店內供應椒麻腐乳燉豬肉,又剛好有紫蘇番茄破布子拌小卷,一人一款,皆大歡喜。

「理想。時光」每月只提供120 碗的紅燒牛肉麵,不論湯頭或肉質,每天都會用心把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自己的用餐儀式,我喜歡先分別品嘗不同的菜色和白飯,然後才搭配著用餐,而且我總是從米飯開始。特別說說泔米的米飯,粒粒分明,口感風味俱佳,總要吃上兩碗才滿足。曾有朋友說,米是我們文化裡最根本的食材,你一定吃得出優劣,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真說到我心坎裡。能讓人一口就對白米飯有印象的台北店家,泔米肯定名列前茅。

餐前一杯甘酒,餐後一碗糖水豆花,甜甜的開始,甜甜的結束,一種恬淡的滿足,如「泔」之名,煮粥時浮在上頭的米湯滋味。

品味家常溫度,追尋季節最美餽贈

推開木門的瞬間,有一種回家的錯覺。空間的色調深沉內斂,光線柔軟地落在地面,書架上堆滿不同類型的書籍,空氣中一股淡淡食物氣味,牆上則掛有節氣書曆和靜態展覽,讓人不自覺在這裡慢下腳步,尋找屬於自己的安適之地。

「理想。時光」的菜單寫在吧檯上方黑板,不定時更換,我通常會選餐食。特別喜歡餐前湯品,不論是隆冬的蘿蔔湯,或是初夏的筍子排骨,都能嘗到緊實而濃厚的風味,是稱職的暖場角色。菜色以當季蔬材為主,家常但調理得宜,吃得到原食材的甘甜滋味,就算沒有主菜也能吃得滿足。有時想吃簡單一點,便會點上簡單的時蔬,配飯就相當飽足。

「理想。時光」提供家常風格的料理,配菜也以當季時蔬為主,讓顧客吃得滿足又健康。是餐廳,也是展覽空間,「理想。時光」的寧靜氣氛,讓人可以靜心品嘗餐點。

我和妻特別喜愛的是蔥油淋雞和清蒸魚。清蒸魚新鮮好吃,基本上每天都有但數量有限,不同季節的魚種略有差異,沒看過的問女主人便是,肉質柔嫩、口感清爽。蔥油淋雞如其名,細切蔥絲淋上熱油後香氣四溢,雞肉軟嫩而多汁,大概每週有一、二天機會碰上,若不巧沒遇上,也有其他菜餚可供選擇,印象中吃過翡翠子排和豬腳之類的,調味恰如其分,也相當推薦。

曾在附近工作過一段時間,想一個人安靜吃頓飯時便會來這,習慣一進門就望向吧檯,先和女主人點頭致意。等候上餐的片刻,隨意從書櫃找點樂子,一不小心又把福爾摩斯探案看個遍。店內即使人多,通常也很安靜,客人像有某種默契般,小心維護著彼此的寧靜,讓人得以暫時脫離台北的喧囂,沉浸在食物的撫慰裡。

嚴選來自花東的稻米,「泔米食堂」讓米香成爲餐點重要靈魂,襯托季節菜色的美好。
是餐廳,也是展覽空間,「理想。時光」的寧靜氣氛,讓人可以靜心品嘗餐點。

來此偶爾會得到來自女主人的慷慨饋贈,像是從日本帶回來的酒糖、新到貨的芋頭酒、朋友寄來的頭等茶,言談間能感受到主人的生命質地,一種對生活和土地有意識的追尋。再次推開木門,我已準備好回到原本的生活步調,並期待著再次來到這裡,那樣的平實和溫暖,就像是回到家的感覺。

本文轉載自《台北畫刊》。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https://www.travel.taipei/zh-tw/pic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