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也該斷捨離,不合用的卡就剪了吧!

書摘

接下來我要分享的是「沉沒成本」(sunk cost)的概念。此為《金錢心理學》(Dollars and Sense)這本書的讀後心得整理。

什麼是沉沒成本?

所謂的「沉沒成本」,指的是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的概念,代表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例如,你申請星展飛行世界卡,不管第一年刷了多少錢,都一定得支付年費3,600元,這就是不可收回的成本。

「我們在投資一項事物之後,就會變得難以捨棄那項投資,因此會繼續投資下去。」關於這句話,《金錢心理學》中舉了有趣的例子解釋。

作者有一個認識十多年的朋友,朋友想跟結婚十多年的妻子離婚,但遲遲下不了決定。作者問他:「假設你沒有跟你的妻子結婚,而是維持男女朋友的狀況十多年,以你對她的了解,現在你會跟她求婚嗎?」他斬釘截鐵的說:「不會!」

作者問他:「那麼此時,你應該做出什麼決定?」他的朋友立馬決定離婚。因為這位朋友之前看重的是過去這一段感情裡,他已付出多少的時間跟精力,而不是向前看。結果,他的未來因少了這段不良關係,從此海闊天空。

哩程卡的年費,就是你的沉沒成本

大部分的哩程卡,都需要支付年費。例如,中信ANA極緻卡或無限卡正卡年費首年6,600元、次年8,000元,就是一例。當你支付了首年的年費後,這筆6,600元就成了你無法改變的過去,即使叫你要勇敢的往前看,不要回顧過去,你還是會時時刻刻惦記著自己曾付出的年費,想著如何把年費賺回來。

日復一日,等到第13個月後,帳單上出現次年年費8,000元。這時,你到底要不要繼續繳這筆錢?想來想去,還是想不出個所以然。

你可以參考我前面對中信ANA卡年費的分析,再衡量自己的年刷卡額是否有可能把年費A回來。但人們的考量往往不會只有「未來消費」,有時還會考慮「過去曾經」累積了多少哩程、離自己夢想的航程還差多少可以集滿⋯⋯這就是你的沉沒成本。

哩程卡就是讓人充滿矛盾、需要經過諸多計算的產品,但真正理性的想法,就如同前面夫妻離異的例子一樣,你要思考的,是自己「未來」會使用到這張卡的可能性有多少。將來你的夢想藍圖裡,有沒有這張卡的存在?你還想要繼續過著累積哩程的辛苦生活嗎?一年一度的年費出帳時刻,就是讓你好好思考這一個問題的絕佳時機。

拿起剪刀斷捨離

在我持有的四百多張信用卡裡,「哩程卡」這個類別,是被我剪得最頻繁的一種。為什麼?因為必須支付「年費」。為了不被沉沒成本拖累,年費卡只要用滿一年、達到我的目的後,我便二話不說直接停卡。

我停的第一張飛行哩程卡,就是澳盛飛行御璽卡。這張卡的年費1,800元,以2014年的物價水準來說,真的有些昂貴。所幸澳盛那時有一個特別的免年費方案──首年刷滿50萬元,就可減免首年年費。幾經衡量,我覺得全家人的消費應該可以撐過這個門檻,所以毅然決然辦了人生的第一張年費卡。經過一年辛苦努力刷卡,確認首年消費有超過50萬元後,我便開開心心的去要了1,800元的年費回來,並且把這張卡剪了。

至於過去累積的哩程,就併入澳盛飛行白金卡中,反正一年刷12次就可把哩程放在帳戶裡,終生有效。這一放,我就放了幾年都沒有動過。直到2017年底,星展銀行承接澳盛銀行的臺灣個人金融和財富管理業務,之後把這2張卡重新包裝成飛行鈦金卡跟飛行世界卡,才讓我又重新拾起這黑白卡組。

不看過去,才能擁有未來

我常遇到許多人在粉絲專頁私下問我:「寶可孟,我一年約刷10萬至20萬元,適合入手哩程卡嗎?」我常勸退這些網友,畢竟辦了哩程卡,等於頭就洗一半了,要再換卡,談何容易?

當然你若有豁達的心胸,不計較你的沉沒成本,認為哩程過期、歸零也無所謂,能立馬轉跳到其他航空哩程、或退回使用現金回饋卡,我也沒有意見。但大多數的人還是會被沉沒成本限制,這份心理壓力就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存在,如同一顆沉重無比的石頭壓著你喘不過氣。

因此,在「最大化自己利益」與「沉沒成本」之間取得平衡點,就是大家的辦卡、選卡課題。我的建議是年刷若沒有50萬元(每個月平均4萬1,000元),還是仔細想想再跳坑。如果你已深陷地獄,為了讓自己將來更加美好,即時的停損脫坑,我想也不是一件那麼困難的事,只要你「理性」思考即可。

我們不僅會看沉沒成本的金額(你繳交的年費),也會看伴隨著那些金額的所有選擇、努力、希望和夢想,於是它們就變得更加沉重了。

辦一張哩程卡需要付出的沉沒成本,或分手、離婚時可能會遇到的沉沒成本,幾乎是你的沉重負擔。我們經常無法做出對自己生命最好、最正確的選擇,往往就是困於對沉沒成本的算計,而因此蒙蔽了雙眼。

交了一個怨偶,那就分手吧!辦了一張不合適的信用卡,那就剪了吧!唯有揮別過去,才能迎向更美好的未來。你的皮夾,才能保留位置以容納將來那張更好的信用卡;你的心,清空了,將來那位對的人出現,才有空間容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