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紓困融資上演「業績競賽」 民營銀行:我們不是福利機構

金融業

4月21日,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率領央行總裁楊金龍、財政部長蘇建榮、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以及9大公股行庫董事長一字排開,宣示「金融國家隊」成形、力挺台灣產業

攤開目前金融國家隊紓困融資的績效,截至20日為止,國銀配合政府辦理紓困貸款合計已受理申請7385戶、金額為1302億元,已核准3939戶、474億元。但從數字上就能觀察出,公股與民營銀行在辦理紓困融資的積極度仍有一大差距,其中,公股銀行已受理申請5406戶、1025億元;民營銀行則僅有1979戶、277億元。

政委龔明鑫在記者會上也表示,銀行一定會挺企業,會用寬一點、快一點、方便一點為紓困三原則,來穩定產業經濟動能,「下雨了我們要一起撐傘,不是把傘收起來,傘收起來大家都得淋雨」;同時他也向民營銀行喊話,「金融國家隊缺一不可」。

國銀配合政府辦理紓困貸款概況。(圖片來源/行政院提供)

銀行公會召集國銀董座開會,解決紓困「不對等」

為了鼓勵銀行積極承作紓困貸款,金管會祭出獎勵措施,一方面對銀行使用中央銀行轉融通資金辦理的案件,降低授信備抵呆帳提存比率,從1%降至0.5%,以降低銀行成本的方式,鼓勵銀行申請辦理。

另一方面,金管會也與中央存保公司商議,從各銀行一年繳交約近100億元的理賠準備金保費當中,提撥1.8億元並訂定獎勵標準,提供給承作紓困貸款績效優異的銀行,作為銀行保費折抵。

據了解,銀行公會、台銀董事長呂桔誠22日中午已召集全體國銀董事長一起開會,期盼針對目前公股、民營銀行在紓困投入「不對等」情況進行改善,號召民營一起加入「撐傘部隊」。但是否能有成效,恐怕還是未知數。

目前在9大公股行庫申請件數上暫居首位的台企銀董事長黃博怡說,如果金融業現在什麼事情都不做,眼睜睜看著企業受傷、結束營業,一旦企業結束營業變多,銀行也會發生倒帳,反而逾期放款會擴大。

相反的,如果能夠「超前部署」,針對客戶既有貸款順延、協助周轉困難度過難關,等到疫情過後,企業也能恢復動能,逐步償還貸款,對銀行來說也是一大助力,當然逾期放款會比沒有疫情發生時來得高,我們只能思考,「到底是事前勤洗手、戴口罩花的成本高?還是等到住隔離病房成本高?」

銀行業今年面臨挑戰,潛藏呆帳變多

但另一名公股銀行董座也說,目前像是針對50萬小規模營業人方案,有信保基金十成擔保、200萬中小企業方案也有9成信保,這都不是大問題;現在各公股銀行最擔心的是,從去年年初早就開始出現經營不善的公司,一路靠著銀行貸款勉強撐到今年初,如今又因為疫情衝擊,加入紓困對象的行列,「這類型最麻煩」,即便疫情過後,更可能成為銀行呆帳的未爆彈。

「潛藏呆帳變多、加上銀行海外投資績效差、股票市場也不好,所以今年銀行業真的是很大的挑戰。」但他也重申,疫情衝擊企業經營慘澹、銀行也會受傷,唯有先幫助企業度過難關,才能有後續的還款能力。

至於外界盛傳有公股銀行為了「衝紓困業績」上演拉客戶亂象,公股行庫董事長則笑說,自己的客戶自己服務,「怎麼搶?搶表現而已啦,不會搶業績啦!」

民營銀行:畢竟我們不是福利機構

公股銀行連日奔波商討紓困大計,相較之下,民營銀行卻被質疑受理紓困案不積極

一名民營銀行業者接受《信傳媒》則緩頰,站上民營銀行的立場,很大的前提是必須向投資股東交代,尤其放款牽涉最大層面是資產品質,若在能夠把握資產品質的前提下,不會不幫忙,一定會全力支持國家政策,但需要適度平衡。

但他也直言,就算有信保基金提供十成保證,在行政程序上也要支付人工成本,「同樣的時間與人力,為什麼銀行不可以幫我自己賺錢,為什麼非得要幫國家承作?」

民營銀行業者指出,在支持政策的同時勢必也要兼顧風險,目前資產品質幾乎是各家考量的一大前提,但也不是所有的紓困方案都不能承作,每一家銀行都會針對個案去平衡,「如果原來體質就不好、瀕臨危機的企業,我相信政府也應該不會盲目地要銀行幫忙,畢竟我們不是福利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