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插柳柳成屋 無可替代的空間—台中柳美術館

文化產業

你一定會對此感到驚訝!

無心插柳,成柳屋

在柳川百年古道深處,竟有一處說是秘境也不為過的空間。它老舊、一眼就能察覺堆積了過量時光粉塵的外觀,但裡頭卻展演著年輕世代蓬勃的創作能量。有趣的是,這一切並不讓人感到違和。相反地,這個實驗性意味濃厚的場域,標誌著新一代創作者為了探索創作可能,以勇氣和熱情圈畫出屬於他們的藝術疆域。

它,就是柳美術館。

誰能想得到,它的起點竟是建築系學生的都市農園計畫。

創作者看中的,就是柳美術館獨一無二的展覽氛圍。(圖為參展藝術家馬紫菱)

2016年,當時還是東海大學建築系學生的楊,為了實踐她的都市農園計畫,尋覓到這處鄰近第二市場、柳川旁的畸零地。在一片凌亂中,開闢出老城區久違的綠意景觀。在鄰里建議下,決定將緊捱著農園早已傾頹荒蕪的老屋進行整修,打算作為倉庫使用。而此時的楊不再是單打獨鬥,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們,陸續加入整修老屋的團隊。然後,廢墟不再是廢墟。柳美術館的概念雛型──「柳屋」就此誕生。

讓創作的可能性,不只是可能

讓廢墟重生的難度,超乎你我的想像。當然,抽梁換柱是最基本的。為了克服有限的經費,團隊更利用在城市新陳代謝所淘汰下的老舊部件,如各式尺寸不一的門、窗、椅子,為早已失去生命的老屋填骨長肌,重新展現出能容納時間流轉的空間應有的姿態。當「柳屋」外在修復完畢,他們開始思考,除了作為倉庫,它還能被注入什麼樣的靈魂?

「柳美術館是一個有點調皮的存在。」藝術執行李芳吟這麼說。
它的定位不像商業取向的畫廊以銷售為目的,是一個實驗性強烈的空間。(圖為參展藝術家熊柔柔)

經過幾度變更規劃後,團隊中不少來自東海大學美術系的夥伴認為,年輕一代創作者缺少資源和平臺。成為親民、費用低廉的展場,對「柳屋」的空間使用定位來說,或許會是不錯的選擇。於是,柳美術館拍板定案!

「柳美術館其實是一個替代空間(alternative space),它的定位不像商業取向的畫廊以銷售作品為目的。它是一個實驗性強烈的空間,允許創作者藉由各種媒材、形式呈現對藝術詮釋。」柳美術館藝術執行李芳吟解釋。

自帶氣場的展覽空間

和傳統展覽空間或美術館相比,柳美術館這類替代空間擁有更多自由,對創作者條件審核相對寬鬆不少。但它吸引年輕創作者的,絕不僅是低廉的費用。許多選擇來此辦展的創作者表示是被它獨特的氣場所震懾。柳美術館的空間是由城市剝落的羽鱗補綴而成,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它浸泡過歲月的態度與頑固。激發了創作者的鬥志,藉由此合適的空間,展現其創作,傳遞理念。

柳美術館這體制外空間的出現,讓在地的藝術能量流動起來。

柳美術館成立至今,已走過一輪四季更迭。雖然時間並不長,但有將近20場展覽曾在此舉辦。除了成為臺中在地年輕創作者的舞臺外,它也吸引外縣市藝術家的目光。看中的,就是柳美術館獨一無二的展覽氛圍。「印象最深的一場展覽是《儀式性動物》,特別之處在於它是夜間開幕,但有超過上百人共襄盛舉。本就不寬敞的空間,在那晚被擠得水洩不通。年輕創作者們齊聚一堂,所匯聚出的力度令我難忘。」對李芳吟來說,還有另一層意義,她亦是那次展覽的參展者。

讓地方藝術流動起來

關於柳美術館的未來,李芳吟是這麼說的,「柳美術館是一個有點調皮的存在。雖然名為美術館,卻沒有任何館藏。循著臺中其它替代空間像Z書房、黑白切曾走過的路,柳美術館正摸索著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是因為有了柳美術館這體制外空間的出現,讓在地的藝術能量流動起來。

創作者讓柳美術館裡每個小空間充滿各種可能性。(圖為參展藝術家邱楚洝作品)

除了攪動在地創作能量,柳美術館也搭起國際交流橋樑。2019年7月,他們邀請泰國帕夭大學美術系學生,前來柳美術館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駐村計畫。藝術創作是他們的共同語言,無需太多翻譯,也能一起書寫只屬於此空間的藝術故事。雖然在時間軸尚未滾動到的彼端,仍有許多變數,讓柳美術館的命運充滿著不確定性。但也因一連串變數的相遇和碰撞,讓它從廢墟重生,成為老城區裡無可替代的替代空間。

本文轉載自《文化臺中》,非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