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技藝纏繞閩南客家情 她是纏花技藝碩果僅存的保存人

職人

纏花是結合剪紙、捻線和纏繞的工藝,又稱為春仔花,為台灣早期新娘頭飾,2020年文化部將纏花列為我國無形文化資產,謝玉環是少數熟稔這項工藝的保存者,雖然纏花逐漸被塑膠花取代,她仍努力深耕桃園授課,希望更多人認識纏花之美。

原本從事資訊硬體開發工作的謝玉環,退休後積極參與社區事務,也報名家政班充實自我,無意見發現介紹纏花的書籍,身為客家子女的她,對於自己竟然未曾聽聞這項美麗的傳統工藝而感到震驚,憑著一股熱情與努力,一頭栽入纏花的世界,樂此不疲。

花瓣紙型的弧度與角度,為影響絲線纏繞順利的關鍵。

堅持不懈,與纏花結不解之緣

「當時在桃園找了很久,沒能找到老師授課,我便北上去學纏花。」一心想學習纏花的謝玉環,不辭辛勞北上拜師學藝,雖然起初只學到纏花技法製作動物,但謝玉環笑說自己退休前做的是開發工作,天性喜歡創新與挑戰,於是在自學摸索間,竟能漸漸做出書中的花朵造型。

謝玉環說明,原來纏花在閩南與客家文化中都有這項技藝,閩南地區是將纏花用在製作嫁娶時戴在頭上的飾品,稱為「春仔花」;而客家則是以纏花做成廳堂桌上的供花敬拜、空間佈置或作為婦女的髮簪裝飾,稱為「客家纏花」,用途雖然不同,但技巧都是一樣的。春仔花主要以紅、金兩色為主,客家纏花色彩較為繽紛,卻少見紅、金兩色,說到這個巧合,連謝玉環也覺得有趣。

謝玉環希望將纏花發展成胸花飾品,提升實用層次。

熟稔技藝,更嘗試各種可能

謝玉環謙虛地說,自己除了原本學的基本技巧外,大多是看著書上或網路上的照片,自行想像與摸索來進行纏花創作,「課堂上老師給的紙型都是固定的,但我覺得自己不斷嘗試,就能有更多可能。」

說起纏花的製作過程,從紙型的大小、角度與弧度繪製,就必須特別注意,紙型完成後,再小心地將絲線盤繞著紙型而上,最後組合成花瓣、葉子等各種造型,再組合成不同的作品。如果紙型的弧度與角度不對,絲線盤上時就容易脫落,就必須重新繪製紙型,這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累積,常常一做就需要7、8個小時,十分考驗毅力與耐力。

謝玉環復刻客家纏花,蝴蝶與花朵立體感浮現,色彩繽紛。

傳承使命,期待開花結果

談起未來對纏花的規劃,謝玉環替自己設定了兩個目標,身為客家人的她,希望能將照片中或是其他人收藏的客家供花復刻出來,「這項技藝已經消失6、70年了,這麼漂亮的傳統手藝應該要保留下來,讓年輕人瞭解這項技藝。」謝玉環覺得這是她的使命。

另一項則是要深耕在地,謝玉環感性的說「其實文化沒有界線,能有更多人將纏花流傳下去,我認為是最重要的事。」秉持這樣的信念,謝玉環決定在自己所居住的桃園開班授課,她不怕教學的辛苦,只怕沒有人來學習,她希望這項精緻的纏花美學,在下一代重新開花結果。

用於婚禮的春仔花,依據身分配戴不同的花朵款式,各含意義。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