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艦官兵最早發病在台灣》艦上4波感染如何推估?張上淳解釋

武漢疫情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今(26)日公布敦睦艦隊新冠肺炎群聚疫情調查結果,共發現36名確診、8名血清抗體陽性之「極可能病例」,該艦已有4波人傳人疫情。

關於磐石艦隊群聚感染,日前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艦上另有8人檢驗抗體陽性,但還在判斷流行路徑,確認後才會向大家報告。陳時中也在今日記者會中指出,本次磐石艦隊確定病例中最早發病日為抵達帛琉前,且感染源不明,顯示3月當時國內有零星社區感染個案,然而經密切監測與追蹤,本起群聚事件並未造成帛琉及台灣社區次波傳染。

這樣是否代表敦睦艦隊確診個案會納入為本土案例?此次抗體檢驗敏感度、特異性狀況又是如何?

磐石艦抵帛琉前就有人發病,是否納入本土個案?

陳時中先指出,磐石艦第一例最早發病個案是在3月10日,「停留在帛琉為3月12日到15日,所以不是在帛琉感染到的,台灣個案也沒有傳染給帛琉。」是否會歸納在本土案例?陳時中表示,「因為艦隊3月5日離開台灣軍港,在差不多的潛伏期後在船上發病,研判的確是在本土感染後在艦上發病。」他指出,磐石艦是國土延伸,36名確定病例未來會歸類在本土個案,但現階段仍以單一事件定論。

指揮中心表示,本次磐石艦隊群聚疫情共36名確定病例,男性32名、女性4名,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25名有症狀者發病日介於3月10日至4月22日,主要症狀包含:嗅覺異常、咳嗽、喉嚨痛等;另有11名確定病例及3名極可能病例無症狀。

調查確定病例的住宿艙間分布,指揮中心也表示並無特別時間與空間群聚現象,研判住宿艙間並非主要傳播地點,較可能是人員艦上活動空間狹小且密切接觸而傳播。而相較法國戴高樂號或美國羅斯福號航空母艦,此次磐石艦群聚侵襲率較低,且疫情未快速傳播,推測與該艦推行全艦人員佩戴口罩、分批分流用餐、加強環境清消、每日體溫監測等有關。

磐石艦上4波感染如何推估?張上淳解釋

有媒體問到磐石艦上4波感染是如何推估的?

指揮中心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第1波是3月10日第一個個案出現,到3月20日左右出現幾個個案也出現症狀為第2波,第3波是在4月初時,第4波則是到4月中旬到下船前又有出現更多個案。

判斷磐石艦官兵抗體是第幾波感染,是否是看IgG、IgM出現的狀況?

張上淳表示,第幾波是看何時發病,是用發病日期加上潛伏期的推算,會有一波一波集中的狀況。「從流行病學來看,第1波到第2波大約間隔10多天的時間,第2波到第3波大約也在7-10天的時間,往下會越拉越寬。」

張上淳也提到,抗體檢測可以有不同方法,「我們是偵測病人血液是否有抗體,是用抗原去檢測,選用抗原的試劑和方法會有不同,這3個實驗室到進行磐石艦官兵抗體檢驗都有用不同方法,不是用單一方法檢測,裡面有包括外界評價好的試劑,不過做起來敏感度、特異性都有差異,所以後來需要第二次採檢。」

他進一步表示,第二次採檢是要看原本IgM陽性的有沒有變IgG出現?或是原本IgG很弱的時候,IgM有沒有變比較強的反應?用這些來研判哪些是偽陽性造成的。張上淳強調,「不同方法、檢驗試劑,確實會有所謂特異性不足的狀況,所以會出現偽陰性、偽陽性的狀況。」至於日後是否都要用此方法採檢?陳時中表示用來做大規模檢驗的時機還沒到。

沈富雄、黃立民:抗體呈陽者恐不只8名

因應本次群聚,指揮中心參考美國國防部資料及感染管制相關指引,並邀集國內專家及相關單位召開會議,針對國軍防疫提供下列6項建議措施:

1、依任務、性質及工作環境等屬性,依疫情狀況分級規劃應變處置
2、於軍艦配置即時診斷設備,或建立急件送驗機制,協助鑑別診斷
3、建立獨立雙軌回復機制,強化疫情回報與資訊傳送
4、接種重要疫苗(如:流感疫苗、MMR疫苗等),提升整體防疫效能
5、建立內部網絡機制以簡化行政流程,並強化健康監測
6、精進標準作業流程,確認文件內容一致性

不過對於指揮中心公布的磐石艦官兵檢測結果,名嘴沈富雄在臉書上表示,「磐石艦上官兵第一次抗體全篩,三家檢測單位(中研究、台大、疾管署實驗中心)結果不一,無法判讀,不敢對外公佈。」並表示不能排除病毒來自帛琉,但該地迄今沒有疫情。

台灣感染症學會理事長黃立民也認為抗體呈陽者恐怕不只8名,一定有漏網之魚的可能,日前受訪時黃立民曾說,「做2次3次還是會有偽陰性,所以完全靠PCR篩檢病人,不可能100%抓到每一個病人,其實可以考慮加上抗體(檢測),只要加上抗體的話,敏感度會再提高。」沈富雄也表示代表台灣3家檢測單位的偽陰率高,但羅氏藥廠的檢測技術的偽陰率已經低於0.5%,偽陽則為0%。

關於感染原判定及台灣檢測方法是否有需要再調整,恐怕還需要指揮中心進一步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