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說病毒源自中國是公認的事實 趙立堅一改戰狼本色低頭看稿回覆

國際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5月25日宣布解除東京、北海道、埼玉、千葉、神奈川5地的「緊急事態宣言」,等於全境脫離緊急事態。

在當天的記者會上,被提問病毒大流行加深中美對立時,安倍晉三回答說,病毒從中國擴散到世界,是公認的事實。緊接著在26日,安倍晉三和歐盟領導人證實,改革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改進WHO防疫工作的重要性。

病毒從中國擴散到世界,是公認的事實

安倍晉三也認同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和歐洲執委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的看法,日本和歐盟將密切合作以防止該病毒進一步傳播。

安倍告訴歐盟領導人,需要對病毒的起源進行公正、獨立和全面的調查。對此,歐盟指出,對病毒的傳播進行調查很重要,有必要加強WHO和其他國際組織應對傳染病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安倍強調病毒源自中國,引起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6日在記者會反駁,但是他不停低頭看稿,講話結巴,改變以前「戰狼」的作風,網友紛紛吐槽趙某「不停得看稿,很不專業」,「先政治化的不就你中共,共產黨的話得反著聽,說沒有那就是有。」

趙立堅不再戰狼?頻低頭看稿

趙立堅表示,「新冠病毒源頭是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這種做法有悖於世界衛生組織及大量研究機構、醫學專家的專業意見,還會影響中日兩國共同抗擊疫情的努力和期待。

他還強調:「堅決反對將病毒來源問題政治化、污名化」, 「政治盲從不應凌駕於科學判斷,團結合作才是人類戰勝疫情的最有力武器。」

關於病毒來源,已經有非常多的辯論,但是安倍首相25日在記者會上仍強調,新冠病毒(COVID-19,武漢病毒)起源於中國是公認的事實。

安倍呼籲中國應將國際社會的利益放在首位

同時他說,跟日本一樣,美國希望通過採用符合自由、民主和人權原則的制度,來解決公共衛生危機。日本作為美國的盟友,與美國的核心價值觀保持一致,並將合作解決各種國際問題。

安倍強調,中日雙方都有責任確保東亞的和平與穩定,他希望中國政府在疫情爆發初期,應該將國際社會的利益放在首位。

美國和許多國家呼籲中國為疫情造成的損害提供賠償,並批評中國未能遏制大流行病,並及時分享相關信息。美國總統川普最近發推文說,導致呼吸道疾病新冠病毒有時候被稱為中國病毒,而澳洲要求對新冠病毒的來源進行獨立調查。

日本的防疫措施已成功控制疫情

另一方面,安倍25日宣布,日本的防疫措施已成功控制疫情,導致每天新增病例從4月的700人下降到上周的30人以下。

隨著日本疫情的緩和,安倍周一晚間在記者會上鼓勵日本公民採取一種「新生活方式」,其中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及在家工作,但是仍需要一些時間,

原本經濟擴張是安倍的重要政績,長期居家令損傷安倍的民望和經濟復甦。同時,日本重新啟動經濟的速度也落後南韓、泰國、紐西蘭和其他國家。

但是,安倍晉三周一聲稱,擁有1400萬人口的首府東京重新開放意義重大。 「我們在短短一個半月內已經成功控制疫情,這證明日本模式的有效性。」

東京重新開放意義重大

儘管日本沒有執行嚴格的封鎖措施,但感染率仍在下降。最初於4月7日宣布民眾自發性遵守日本緊急事態,不具法律強制力。但是,學校、百貨商店、購物中心和電影院同意關閉,而許多民眾在家工作,周末呆在家裡,不出門。整體來看,餐館和酒吧要麼關門,要麼只開放短時間外賣,東京都政府為合作企業提供現金獎勵。

安倍說:「與其他七國集團(G7)相比,「日本的新冠病毒的死亡和感染人數一直保持在相當低水平。」

自大流行病爆發以來,有1.26億人口的日本通報逾16,000人確診和800人病故,但是日本避免像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毀滅性爆發。

最近每天新增病例只有個位數

首都東京在過去10天的大部分時間裡,每天新增病例都只有個位數。而且患者康復出院的人數保持穩定增加,減輕醫院的壓力。

最近幾天,東京平均每天只有新增4例確診,低於政府設定的10例目標。

但是如果新增確診激增,安倍警告將宣布第二次緊急事態。他說:「我想防疫措施,應盡量避免對經濟活動造成限制。控制疫情的關鍵是及早發現病例,確診接觸者的聯繫追踪應用程式(APP)預計6月中旬在日本推出。」

安倍引述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60%的人口使用APP,而且接觸者被迅速隔離,那麼追蹤APP應該是避免封城的有效方法。

日本政府繼續推動抗原檢測

安倍晉三也說,政府繼續致力推動抗原檢測,充分利用大學擁有的檢測設備,以及建立新的PCR檢測中心,來擴大病毒篩檢能力。

如今,日本的新增病例曲線趨於平緩,安倍晉三表示注意力轉向其他國家,強調大流行的震央已轉移到巴西、印度和印尼等新興經濟體。

「如果全球經濟不復甦,日本經濟就不會復甦。除非其他國家都能控制病毒,否則日本不可能完全根除病毒,這是一個全球性挑戰,我們需要將目光投向國外,才能解決問題。 」安倍晉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