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剩8人未解隔離》全台5單位拚年底臨床 國衛院院長指台灣疫苗研發有這一大挑戰

武漢肺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表示,國內無新增病例,確診累計維持443例,已經連續52天沒有新增本土病例,僅剩下8人持續住院隔離中。然而,面對國際疫情尚未趨緩,用於新型冠狀病毒預防及治療的疫苗與藥物將是後續防疫工作的重要利器。

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組長、國衛院院長梁賡義在記者會中報告國內研發進度表示,國內除了國衛院與中研院外,還有3家廠商著手進行研發,多數預計今年底前展開臨床試驗。

國外上百個研發團隊,10件進入臨床試驗

梁賡義指出,目前全世界約有100多個研究單位在進行疫苗的研發,進入到臨床試驗的共有10件,其中核酸疫苗共有3件、重組病毒疫苗2件、不活化病毒疫苗4件,及次單位疫苗1件。

最為人熟知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與美商Moderna合作開發的mRNA屬於核酸疫苗,目前已經進入到第二期的臨床試驗;重組病毒則是將利用腺體細胞作為載體,接上新冠病毒抗原,英國牛津大學與英瑞合資製藥企業AstraZeneca目前也進入到第二期與第三期階段。

不活化病毒疫苗的4個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都在中國,是先把病毒去活化之後,再打入人力希望能產生抗病毒的能力;最後一種進入臨床的是次單位疫苗,針對新冠病毒上的某個抗原,利用遺傳工程技術大量生產並做成疫苗,美商Novavax目前正在進行第一期與第二期的研究。

防疫好成台灣疫苗研發的一大挑戰

至於國內的部分,梁賡義表示,主要的2個研究團隊就是國衛院與中研院。

國衛院除了不活化病毒疫苗外的3種疫苗都在研發,另外還有合成胜肽疫苗,目前均已經進行到動物試驗的最後一期,正在確認再度動物體內疫苗是否有效,也已經3家廠商合作,有望最快在秋季進入臨床人體試驗。

中研院則是發展不同種疫苗(奈米疫苗、減毒牛痘病毒疫苗),目前已與2家廠商合作。另外,國內產業界還有3家廠商也正在積極研發,均為次單位疫苗,3家廠商最晚預計年底前能進入臨床試驗。

不過,梁賡義也點出,第一、二期臨床試驗各需要幾百人,第三期則需要上千人進行受試,但因為台灣防疫做得好,國內武漢肺炎(COVID-19)的盛行率低,在統計上恐怕難有意義,是一大挑戰,因此可能需要以和國際合作方式進行。

梁賡義說,過去一段時間,有很多駐台辦事處都有參訪國衛院、中研院,也表達希望引進廠商與台灣合作,希望能藉此獲得與國際合作的機會。

防疫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則說,其實各個疫苗公司都在做某種程度的宣稱,要在年底做出100萬劑也是有可能的,但我們不見得會採用,主要還是要看他的保護力與安全性,食藥署能做的就是在行政上面加快速度,政府也會選擇一些比較有可能性的、他的能力或學理上有值得投資的地方,政府會給予協助。

在垂直的部分,從研究、研發,到相關委託等,水平整合可能是最後需要生產的量很大,如何幫助研發的廠商,配合其他有製造能力的廠商把疫苗生產出來,都在進行當中。

新藥研發也有新進展,研究團隊找到單株抗體藥物抑制力高達90%

在藥物部分,除了瑞德西韋在上周已獲食藥署有條件使用,羥氯奎寧台灣也有很多原料藥可以使用,目前國內多家醫院也正在臨床試驗中,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新藥開發方面,國內學研界也積極研發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候選藥物。

例如國衛院已找到具抑制新冠病毒活性的化合物,已測得3個衍生物具抗新冠病毒活性,預備動物試驗中;中研院團隊篩選出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抑制劑,此強效的蛋白酶抑制劑,可在體外抑制新冠病毒複製,此外,長庚團隊以及國衛院、預醫所團隊也分別找到單株抗體藥物,其抑制新型冠狀病毒能力高達90%以上。

同時預估疫情發展,超前部署國內檢驗試劑、藥品及疫苗需求,食藥署提供廠商依循類似於美國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EUA)機制,提出檢驗試劑、藥品及疫苗之專案製造及輸入申請,截至目前為止,已核准4件檢驗試劑專案製造及19件檢驗試劑專案輸入。

各國首波解封名單未見台灣,陳時中:政治因素大

不過,在疫苗與藥物研發成功之前,陳時中仍提醒民眾應力行防疫新生活運動,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量體溫,場所必要時採實連制等,口罩雖然解禁,可以讓廠商自由販售,但為了保障每個人都可以用合理的價格買到,口罩實名制還會再繼續維持一陣子。

至於,台灣防疫表現突出,各國首波解風名單卻不見台灣,陳時中回應,沒有國家會不相信台灣的檢驗量能,除非他沒有去看國際上的數字,但他國考量的因素很多,除了疫情的考量,還有平等互惠互信,最後是政治因素,「我相信最後這因素可能都大於前面兩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