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自費醫材「經導管置換瓣膜套組」納差額給付 心臟科醫師:健保署不要球員兼裁判

醫療政策

衛福部全民健保會於19日討論特殊醫材「經導管置換瓣膜套組(TAVI)」納入差額特材給付項目,初步獲得共識,健保給付上限比例3成,民眾自付差額上限為76萬餘元;這項TAVI術式,全自費需要新台幣100多萬元,不過,還有待先前的差額給付上限爭議落幕才可能上路。

全球高齡人口增加,患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的病人也有上升趨勢,75歲以上老年人約有3.4%有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問題。若病人已出現症狀,一般治療是以傳統開心手術進行瓣膜置換,但有超過30%的病人,因年紀太大或合併其他疾病無法接受傳統手術。

「TAVI最大的好處是變成侵入性非常小的手術,以前換一個瓣膜要把胸腔胸骨打開、瓣膜挖起來,整個再縫上去,現在有些病人太老了不適合做這麼大範圍手術的人,可以用導管的方式,把瓣膜從大血管移植到心臟瓣膜的位置,基本上這是一個很大、革命性手術的進步!」一名不具名的心臟內科醫師,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

那麼若是TAVI納入健保自付差額,會有什麼後果?

醫界:政府設天花板,台灣醫療會倒退

這名心臟內科醫師先指出,自費設天花板這件事「基本上非常奇怪」,「很多醫療器材不是政府設上限來管理的,像很多醫療器材跟技術,他的研發其實花費很多,所以才會換一個主動脈瓣膜就要100萬,但不能用政府的力量設成60萬、70萬或80萬,這樣毫無邏輯,市場本來就是自由經濟,你覺得貴就不要來做,可是不能限制有錢的其他人不能做,這個政策如果下去,台灣醫療會倒退很多。」

「一個革命性手術的進步,一定是花很多研發精神和時間心力,也才會訂到這個價格。很多器材訂那個價格一定有他的市場機制,就跟老闆訂你的薪水一樣,有天他突然說大家都是5萬元,超過就不行,這樣毫無邏輯可言!這樣做只是為了討好少數人,讓少數人去抗議為何自費這麼貴,藉這個方式去砍廠商或是醫界收入。」醫師表示。

這名心臟內科醫師也指出,有許多醫師表示,像是止血電燒的器材,「目前到第3代可能一條要2-3萬元,假設之後政府訂上限這類東西都不能超過2萬元,廠商受到這樣價格的限制,那這些先進的器材就沒辦法進到台灣了。」他表示,這個天花板一下去,這些比較新比較貴的器材,就沒有機會給醫界使用,受害的還是大眾。

健保會盼2個月內完成價格上限

嚴重主動脈瓣狹窄一旦出現症狀(心絞痛、暈厥、心衰竭),僅使用藥物治療不接受瓣膜置換術一年死亡率高達50%,五年存活率幾乎為0。目前最新的TAVI術式,因其侵入性低,為手術高風險病患提供一項替代性療法。

不過全民健保會19日會議結束後,消費者與付費者代表均表示,基於保護民眾立場,支持政府對於差額特材訂上限,並呼籲在2個月內共同完成上限分組與合理上限價格,保障民眾權益。

健保會執行秘書周淑婉表示,19日審查的TAVI議題是首件依臨床實證資料列入的差額特材給付,4月送進健保會,但直到6月才排入審查。因日前發生的醫材風暴尚未平息,周淑婉表示,許多委員雖認同從療效訂定最後給付費用做法,但仍有顧慮,因此尚未最後拍板通過,希望健保署補充詳細資料且列出配套措施,再送到會議中進行最後確認。

心臟科醫師:健保署不要球員兼裁判

那麼健保署究竟該怎麼調整,才會是顧及多方、較合理的做法?

「我認為不要球員兼裁判,就是一方面在給付這些東西,另一方面又管醫界這些東西該是什麼價格。」這名心臟內科醫師表示,健保署不需要去管到醫界這個東西該給付多少是合理的。

「即便健保署很合理去訂出這個價格,在過去大家的例子或經驗上也還OK,但過去訂的價格不管是手術、藥物或新技術,實際上給付都是偏低得非常離譜的,用這樣的方式壓制醫界的花費等等,基本上對於醫療的進步跟發展是戕害非常大的事情,也有點超出健保署該管理的範圍。」他表示,「這部分就是自由市場機制,覺得貴的人就用健保給付的做法,經濟上許可的人能用則用。」

健保會強調,健保基本精神便是保障民眾的就醫與健康權,確保民眾能夠有適足的給付項目且幫民眾訂出可負擔的自付額。不過醫界普遍認為,這項政策短期看來好像在替民眾省荷包,「但長遠來看,對醫療發展恐怕會造成更負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