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用「解全球化」打中美貿易戰,台灣怎辦?

川普風暴

隨著川普政府逐漸成形,大家發現川普說會對中經貿採強硬政策不是開玩笑的。「致命中國Death by China」的作者Peter Navarro擔任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Alexander Gray 則是副主席;與Peter Narvarro一起撰寫對中強硬經濟白皮書的Wilbur Ross擔任商務部長;聲稱要對中採取強硬,甚至與WTO規則不合的手段以迫使其就範的貿易談判律師Robert Lighthizer擔任貿易代表。這些都是外貿談判的鷹派,也認為中國是個「以鄰為壑」的重商主義國家,不僅賺美國錢,還以不公平手段奪取美國人工作機會,並剽竊美國的商業機密及智慧財產權。

更重要的是,這些人的經濟主張都提到要重整美國製造業,這與過去20年間,由金融資本支配經貿與對外政策所營造的主流看法非常不同。當Peter Navarro的任命決定出爐後,馬上得到「美國製造同盟(Alliancefor American Manufacturing)」、「全國製造者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等美國製造同業協會的大咖全力支持。難怪中國已經開始賣美國國債,與中國官方關係密切的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也立即與川普見面,並宣布會投資美國以創造號稱可達百萬的工作機會。與北京認為光說不練的歐巴馬相比,川普說要打貿易戰爭可能是玩真的。起碼他組織了一個敢打也不怕打貿易戰的內閣。

川普準備打、不怕打的內閣成形

川普說要對中國不公平貿易的進口商品開徵45%關稅,馬上有分析說這會提高美國消費品的價格,使得仰賴便宜製造品的貧下中產階級的生活雪上加霜,而這些人正是支持川普選上的主力。更有人說川普把美國人工作機會的流失怪罪在中國的便宜勞動力是不對的,因為美國製造業的自動化使得其人力需求減少,因此即便過去幾年製造業出現回流現象,但卻沒釋出太多工作機會。因此川普所謂「美國生產、買美國貨,Made in America, Buy America」的口號無助於增進就業。

如果貿易戰爭開打而川普政府真的開徵45%進口關稅,的確短期內美國消費品的物價會攀升,而自動化也讓製造業生產線不再需要那麼多工人。但這也會讓有意整廠移到中國、再將產品回賣到美國的製造商,重新思考整廠外移的必要,因此對於阻卻國內製造業的外流會起到一定作用。日前福特汽車宣布放棄其墨西哥增廠計畫,而打算在密西根州擴大投資,觀察家認為就與這個川普所創造的氛圍有關。
有趣的是,川普一再攻擊歐巴馬犧牲美國製造業,其TPP是個毀滅美國製造業的錯誤政策,認為「美國生產、買美國貨」的政策,以及對外強硬的談判策略才能救美國,看不起主張透過談判建構一個「依規則治理的國際秩序」的學院派倡議。但是幫川普準備好打貿易戰彈藥的,卻是他最討厭的歐巴馬政府。

歐巴馬已為川普打貿易戰預備彈藥

在歐巴馬時代,美國製造業出現復甦,這與美國能源的自主化、製造業的自動化與智慧化改革,以及其他新的諸如3D積層列印技術的發展等有很大關係。
頁岩油技術突破使得美國得以運用蘊藏在土地上廣大的油頁岩,加上這四五年來有關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讓美國不再倚賴中東與外來的石油,開始進入能源供給相對充裕與自給自足的時代,帶來製造業成本大幅降低。對美國的影響,就是讓美國對中東事務逐漸失去興趣。現在美國對於中東的最大考慮,除了打擊伊斯蘭國的反恐戰爭外,就只剩下以巴問題。歐巴馬政府這幾年與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的爭論日益浮上檯面,與美國地緣戰略利益的轉移有關。
而智慧化與自動化製造,則大幅降低製造成本與人力需求。智慧化讓你可以預期市場以及潛層顧客的需要,生產出更符合市場效益的產品,也讓庫藏變少;自動化則讓人力的需求量降到更低。因為人力需求減少,廉價勞動力不再是生產成本的主要考量,更貼近市場的生產方式,還能降低生產的運輸成本與風險,與更準確掌握顧客的期待。
至於現在還沒大規模使用、但極具潛力的3D列印技術,則會進一步摧毀現在所習慣的規模生產模式。大規模生產線極可能在未來幾年逐漸步入歷史,家庭也不再需要到大賣場買便宜消費品,因為可以利用積層列印機直接在家印出所需要的物件,如同個人電腦與印表機出爐後,過去聚集在大學旁邊的論文打字行及印刷店就被迫走入歷史。美國這幾年在製造業的改革與消費習慣的變化,與這些生產方式的改變有關係。

全球化製造逐漸沒落的趨勢

由於中國相當倚賴進口石油作為製造生產能源的重要來源,更是透過土地、廉價勞動力與政府對出口的補助,才得以撐起「世界工廠」的一片天。但在自動化製造與積層列印技術的進展下,中國的勞動力已不再是優勢,更何況現在東南亞的製造成本較中國低很多,自動化生產也讓過去在生產過程所累積的勞動知識變得無所謂,智慧化更需要貼近市場生產,而過去相對不起眼的運輸成本在現在成為重要考量。因此這波製造業革命對中國是相對不利的。
雖然這些趨勢不一定能給美國帶來大量的製造就業,但肯定給川普帶來對抗中國的籌碼,因為「在美國製造Made in America」可能更便宜,智慧化也讓買美國貨變成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無需召喚愛國心,因為只有美國人最了解美國市場的潛在需要。
這個趨勢不適僅限於美國。根據世界銀行分析,對外貿易在各國GDP的比重從2011年後就一直在降低,對外的貨品貿易量在GDP的比重也逐年降低,與服務貿易在GDP比重的上升趨勢相反。海外金融流動在GDP的比重從2011後也出現下降趨勢。貨品貿易量的下降對於船運業產生很大的衝擊,這幾年國際海貨運業的危機,包括去年韓進海運申請破產,就是反映了這個趨勢。如果全球化是根據人員、貨品與金融的跨國界移動量或移動比例來計算的話,現在看到的是全球化趨勢下滑,因此有人主張現在不再是全球化,而是「解全球化」(De-Globalization),這個趨勢在製造業看得最明顯。

川普著重製造業對台灣的影響

當川普把恢復美國製造業視為讓美國再度偉大的關鍵,「Made (in) America Great Again」,反而凸顯了「解全球化」的趨勢與能力。除了原料以外,吃的、用的、穿的,都可以買在美國製造的美國貨,美國與中國的經貿互賴肯定會降低,但與中國的關係會變成在原物料上的國際競爭。這個趨勢不僅會鼓勵,也會讓美國更無所忌憚打貿易戰,拿中國開刀、祭旗自然就更無所畏懼了。
不少人說台灣在美中貿易戰會吃大虧,但因川普著重美國市場復甦之故,仰賴美國作為最終市場的台灣業者,也會得益於美國市場的再起,因此禍福互相抵消。
但如果振興美國製造業是川普團隊的未來重點,特別是川普本身及其團隊對於積層列印技術(3D Printing)又充滿了興趣,這顯示大規模生產模式在未來很可能會走入歷史,其他相關的議題,包括貨品庫存技術,以及物流管理也都會受到嚴峻的影響。這對於把製造業植基於大規模生產線模式、在分工鏈上擁有一席之地、培養眾多製造業隱形冠軍的台灣來說,很可能會是「不可承受之重」。
因為這意味著除非直接投資美國,且掌握貼近美國市場的生產與設計能量,台灣製造品很可能會被逐出美國大門。但如果台灣早日理解這個事實,利用未來生產模式會更著重中小企業靈活性的基本要求,就有可能對川普時代的台美關係帶來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