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財政部長蘇建榮:《財劃法》修法牽涉2大變數

政府政策

今年5月,蘇內閣啟動人事改組,其中包括財政部、金管會、經濟部、國發會、主計總處等財經部會首長皆有部分異動,財政部長蘇建榮正是少數還留在原位,跟隨著總統蔡英文展開第二任期的財經部會首長之一。只是,才展開財長新任期沒多久,地方首長卻頻頻喊話要中央促修《財政收支劃分法》,成為蘇建榮新任期內的最大挑戰。

兩年前,蘇建榮扶正為財政部長,當時蘇建榮扛下修《財劃法》的重責大任,但《財劃法》修法牽一髮動全身,涉及更多的就是政治,甚至引來各地方政府為了財源爭得面紅耳赤,根本吃力不討好,這也是為什麼歷任財長都不敢觸碰這個敏感議題,使得至今這部法令已經超過20年未修,這也難怪蘇建榮在今年7月初接受《信傳媒》專訪時,看起來臉上又多了一絲絲的嚴肅。

「我來這個位子與其說是『當官』,不如說是責任感的問題。」蘇建榮說,蔡總統在過去4年相當努力改善台灣的整體環境,身為財長自然也扛下國家財政穩健的使命,但他對於留任只是平常心看待,因為身為政務官做得好就盡力做,做不好就是下台。

2016年政黨輪替之後,蘇建榮出任財政部政務次長,直到2018年7月升任財政部長,在此之前,他曾被台北市長柯文哲網羅擔任台北市財政局長,甚至更早則待在學術圈,不但是台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也曾擔任過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的院長,授課長達20餘年。

留任平常心看待,未來持續改善稅制結構調整

「其實我們的稅制還是有一些問題,太依賴所得稅了!」當蘇建榮被問到,未來任期內最希望改善財政的哪一面向時,他指出,目前台灣所得稅占整體稅收比重高仍將近50%,但消費稅僅占整體的35%,若比照其他先進國家的稅收比重來看,消費稅比重沒有這麼低、所得稅比重則沒有這麼高。

很重要的一點是,隨著經濟成長,稅收也必須有一致性的穩健成長。蘇建榮說,過去財政部實施財政健全方案、所得稅制優化方案、兩稅合一制度取消以及營所稅提高,雖然國家稅收在近幾年有相對穩健的收入,但整體稅制結構比重仍有調整的必要性。

因此,透過稅基擴大可以提高消費稅的比重,間接拉近消費稅與所得稅比重的距離,來調整台灣偏重所得稅的稅制結構,也讓稅負制度更為公平。

蘇建榮也特別點名台灣地下經濟活動,他指出,地下經濟約占台灣整體市場的3分之1,但卻未能合法課到稅,而隨著數位時代來臨,很多個人、網紅交易都透過網路,因此稅政也必須與時俱進,像是透過大數據方式來掌握應有稅源。這就是蘇建榮口中所說的「數位稅政」。

不該只是融資,蘇建榮要公股行庫創投走向「專業化」

不僅是著重數位稅政,蘇建榮也要著手協助公股行庫的創投轉型。

今年6月下旬,財政部長蘇建榮提出將推動「公股點火,百億創投」投資專案,由公股行庫旗下創投子公司結合民間資金與資源,共同投資重點產業,目標在未來一年內達到1百億元的投資目標。

據了解,目前像是合庫創投已與廣達董座林百里次子林宇輝所主導的「聚達創投」進行合作計畫,雙方擬成立新的創投基金,並對外募集資金進行創投,同時委由聚達管顧執行。

蘇建榮指出,長期以來由於公股行庫的創投子公司規模小、經營未見起色,且過去公股行庫創投常做與融資相關,跟銀行沒什麼不同,加上部分公股行庫創投子公司面對較大的投資案時,有時還必須要回到金控董事會決議,無法實質發揮創業投資的作用。

因此,期盼公股創投透過與民間創投合作之後,引進民間觀念與想法以及專業人才,能更有系統地改善運作模式,一方面除了能壯大投資規模、風險分攤之外,一方面也跟銀行融資有所區隔,強化公股創投的專業化經營、回歸專業決策。

《財劃法》修法牽涉行政區劃、國土規劃

事實上,學者出身的蘇建榮,其實心中最想修的一部法令就是《財劃法》。

回顧10年前,五都改制施行縣市合併並升格為直轄市,加上2014年桃園縣改制為桃園市,「六都」直轄市與16縣市的行政區域正式形成。如今距離地方改制已步入第10年,但地方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卻依舊喬不攏,其中涉及到財源分配的《財政收支劃分法》卻從1999年修正以來至今已超過20年未修,也讓不少在位的縣市首長登高一呼,要中央儘速修改《財劃法》。

《財劃法》不僅涉及中央與地方的財源劃分,也是地方與地方之間的財源劃分依據,因此蘇建榮上任財長以來,常對外說:「這是一個零和遊戲,因為整個財源就是這麼多,多給地方的話,中央就少;分配到地方,多給哪個縣市,另外一個縣市就少,這是一個政治的問題。」

蘇建榮在專訪時指出,《財劃法》修法固然重要,但其中牽涉更重要的問題是《財劃法》的上位,也就是行政區劃、國土規劃等議題,由於涉及政治性,因此政策上也必須與行政院的施政步調一致。

蘇建榮指出,未來行政區劃將如何劃分存在著變數,而行政區劃的上位則是國土規劃,「《財劃法》如果沒有考慮到上面的國土規劃、行政區劃等問題,以目前的情況來修法也未嘗不可,但未來如果行政區劃改變了,將來《財劃法》也勢必要跟著修改。」

蘇建榮強調,《財劃法》並非不修,而是行政區劃畢竟是《財劃法》的上位,必須先決定地方政府的規模大小,才能決定分配多少財源,假設未來若北北基合併,等同行政區域擴大,屆時再來討論《財劃法》是否修法才相對有意義,也符合《財劃法》最原始的立法精神。

地方與地方之間怎麼分都不會滿意

蘇建榮指出,現階段《財劃法》雖然尚未修法,但中央透過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每年平均至少已下放一千億元的財源至地方政府。只是目前在統籌分配稅款的公式上,仍有地方政府大呼不公平。

據了解,中央每一年都會針對統籌分配款公式聽取地方縣市的看法,但通常每個地方縣市釋出的意見很多,像是農業大縣希望將農業人口、農業產值等指標納入公式;工業縣則認為應該將營業額納入指標,各自爭取對自己最有利,到最後也只能不了了之,維持現狀。

「地方之間的分配怎麼分都不會滿意,多分與少分,大家都會有不同的意見。」蘇建榮也坦言,目前的中央統籌分配稅款,根據《財劃法》規定,直轄市與縣市就是採用兩套不同公式。換句話說,若直轄市與縣市擬採用一致的分配公式,就必須修法。

他強調兩點:第一、財源怎麼分配是零和遊戲。第二、即使在他任內修了《財劃法》,地方的財政問題並不能完全解決,「地方政府還是要靠自己努力,不能奢望《財劃法》,給你多大的財源。」蘇建榮說。

地方必須重視財政努力

因此,財政部也積極推動「地方政府債務分級管理機制」,主要分為4個層級,將債務比率達債限未達60%的縣市採「輕度管理」、達債限60~90%為「中度管理」、達債限90~100%則為「強度管理」、達債限100%以上則「超強度管理」。

據了解,截至目前全台縣市除了宜蘭縣與苗栗縣仍達債限100%以上,為債務超限的地方政府之外,達債限90%以上則有9個地方縣市。蘇建榮說,若是達債限90%以上將會要求地方政府提出財務改善計畫,「若不按照財務改善計畫執行,到時候我們就會針對它的統籌分配稅款進行緩撥。」

「我們希望地方政府能夠自我課責,不能只靠中央的補助款跟統籌分配稅款,而是要努力經營你的財政。」蘇建榮話鋒一轉也說,地價稅、土增稅以及房屋稅為地方最重要的3大財源,但仍有縣市超過20年未調房屋評定現值,顯示出地方的財政努力不夠,「因此應該要課的稅還是要課,地方政府不能一方面不努力,然後一方面又想要跟中央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