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避免做「這2件事」!精神科醫師:超過2週情緒困擾應盡快求醫

醫療保健

去年年底,武漢肺炎開始在中國境內蔓延。因為官方隱瞞訊息、未能迅速應變,導致全世界數百萬人罹病、數十萬人死亡的慘劇。

因為台灣政府的超前部署,台灣的防疫成績領先全球。但無可避免的,人民生活仍然受到很大的影響(但比其他國家好很多):外出活動受限、可能收入減少(再好的紓困措施都不可能彌補);流行病本身加上這些因素,都會對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傷害,尤其是自身或家人染疫、或是需要隔離檢疫的民眾。

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在大規模流行病期間,常會有更多的焦慮症或憂鬱症發生,原本即有各類精神疾病的患者也常會症狀惡化。而在歐美乃至台灣,也已經發生數起相關的自殺悲劇。

不只如此,流行疾病與必要的防疫措施,也會影響工作與社交,並增加酗酒、藥物濫用、家庭衝突甚至家庭暴力的發生,而歐洲與台灣的家暴案件也的確有所增加,這也與精神疾病密切相關。

要如何在疫情中/疫情後維持身心健康呢?民眾應該盡量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作息與規律運動;除非有充份理由,避免做太大的生活變動(搬家、辭職…)。如果有連續2週以上的情緒困擾、並影響生活,或是出現輕生的念頭,就應該盡速尋求專業協助。

疫情期間,民眾常會避免前往醫療院所。但是絕不能因此諱疾忌醫,慢性病患(無論哪一科)更不能因此中斷治療;否則,不但原來的疾病可能惡化、還可能有新的併發症發生,進而造成自己與家庭長期的困擾。

在這波疫情中,台灣政府的表現獲得舉世肯定;也希望台灣人民不但能免於感染,更能持續享有完整的身心健康。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精神科 陳俊光醫師,本文轉載自第343期《新光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