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從保6變保2 曹添旺:疫情讓中國經濟出現3個螺旋效應

總體經濟

中國今年面臨內憂外患事件不斷,皆衝擊中國經濟面臨慘況,國際機構普遍則預期中國全年GDP成長率恐怕面臨保二關卡。中經院董事長曹添旺則認為,疫情已讓中國經濟逐漸出現灰犀牛現象,包括投資、債務以及金融3大螺旋的負面效應,形成一個風險循環。

曹添旺15日受三三企業交流會邀請,以「中國經濟及金融情勢展望」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工商巨頭關心全球經濟前景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議題始終脫離不了武漢肺炎(COVID-19)的疫情發展,隨著不少國家在解封後出現疫情反彈回升,危機仍然沒有解除,更伴隨著更多的不確定來源,包括三三會理事長許勝雄、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兆豐金董事長張兆順、國票金董事長魏啟林、威京總部集團主席沈慶京、三三會常務監事簡明仁,全部在台下專心聆聽。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6月時的預測,已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從-3%下調為-4.9%;國際研究機構IHS Markit也預估全球經濟成長率從-5.5%下調至-5.97%;另外,隨著疫情發酵,多數國家的全年經濟成長率也紛紛被下調,「數字是越來越悲觀」。

疫情發酵,全球經濟成長率不斷被往下調

「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曹添旺指出,疫情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實在太多,包括疫情持續時間及新一輪國家的封鎖、自願保持社交距離的程度、新安全規則的嚴厲程度、企業倒閉及失業問題的長期影響、供應鏈重組的程度等等。

三大引擎熄火,中國全年GDP成長恐摜破2%

根據經濟部今年前4月的貿易統計,中國(含香港)占台灣的貿易總額約31.3億美元;而作為台灣重要的戰略夥伴美國也僅占台灣貿易總額約13.2億美元,顯示出,台灣對中國的貿易關係仍相當密切,倘若中國經濟面臨衰退,台灣也將會影響甚大。

事實上,中國今年第一季GDP成長率經過懸崖式下墜,來到負6.8%,已創下1992年中國開始公佈季度GDP以來首次出現負成長,其中,內需消費下滑了4.4%、投資則下滑1.4%、淨出口則下滑1%。而第2季的最新數據將在明(16)日出爐,一般預料第2季GDP成長應該能由負轉正。

但若以中國全年的GDP成長預估來看,恐怕也只從「保六」變成「保二」。曹添旺觀察,目前主要國際機構多預估全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可能落在-3.7~3.0%之間,其中,高達7家認為成長率不到2%,甚至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認為將負成長,「我認為有可能正成長,但平均中位數差不多在2%上下。」

其中,受到疫情最為嚴重就是中國的中小微企業。曹添旺指出,中小微企業家數占中國企業總量高達99%,過去不但貢獻了將近70%的營業收入,也占了整體就業人數近80%,但這些小微企業大多分布在住宿餐飲、零售、旅遊、商貿等行業,堪稱是這波疫情海嘯的第一排受災戶,加上因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容易導致企業破產風險大、失業率增加。

中國企業債務前5月違約金額高達619億人民幣

中國對外最大的變因是,面臨美國出口管制以及華為禁令,使得美中雙方科技戰升溫;對內還有長江水災、非洲豬瘟、蝗災蔓延以及疫情等事件不斷發生,也讓中國境內充滿著金融風險與危機。

曹添旺指出,國際清算銀行(BIS)統計,中國在2019年非金融部門債務餘額已達255.9兆人民幣,相當於GDP比重的258.7%,還比2018年上升9.1個百分點,其中,民間部門的槓桿率上升過快,民眾償債壓力提高,抑制了消費成長率,再加上疫情因素,民眾更是沒有信心、不敢消費。據統計,40%的民眾手頭上的現金更只夠維持3個月左右。

逐漸浮現「投資、債務、金融」3螺旋效應

也因為疫情與貿易戰未獲得控制,加上中國吸引外資誘因減少,今年第1季中國外人直接投資(FDI)僅有312億元,年減12.8%。曹添旺則說,中國的FDI統計,並沒有包括撤廠,但根據中經院則統計,目前已有105家跨國企業,正考慮或是已經撤出中國。

另外,牽動中國當前金融體系最大的風險就是中國企業的債券違約。今年第一季爆發約40起的債券違約事件,累計違約金額達533億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加103.44%,累計今年前5月債券違約金額已經來到619億人民幣。

曹添旺則說,「當中國企業債務提高、債券又違約的話,就會陷入一個情況是,民營企業與中小企業融資越來越難、融資也會越來越貴。」

曹添旺也提醒,中國企業債務風險可能會引起的企業倒閉或是縮減人事,連帶引發失業危機、家庭債務危機,最嚴重的是,若過程中又遇到房地產價格泡沫化,那麼銀行的不良債權將提高,不排除產生系統性風險,包括匯率危機、甚至是財政危機。

台商不該僅限三角貿易

不過,曹添旺則認為,台灣對中國金融曝險算是超前部署,包括國銀對中國曝險持續降低,再伴隨著台商撤出中國,預估對中曝險可能還會持續減少。

只是,台灣與中國之間的貿易依舊密切,曹添旺則提醒,台商在策略布局上,除了分散風險之外,一方面不妨和日本與美國的技術、人才及資金相互交流,另一方面也與中國市場交流,試圖讓台灣發展成亞太研發重鎮,「而不是僅限過去的三角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