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索菲亞大教堂變清真寺西方猛跳腳 土耳其卻意在挑戰伊斯蘭世界…

國際

時隔85年,7月24日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將重以「清真寺」之姿迎接前來禮拜的穆斯林。

土耳其專欄作家乾達爾(Cengiz Çandar)在中東新聞網站《Al-Monitor》表示,土耳其總統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gan)此舉不僅是為了鞏固自己在國內的權力,還反映出他挑戰區域及伊斯蘭世界龍頭的野心。

他指出2019年艾爾段在一場訪中坦承,將聖索菲亞變回清真寺雖是他「年輕時代的夢想」,但可能引起的反彈讓他「不願去蹚這趟渾水」。

然而不過短短一年,艾爾段顯然對自身權力更有信心,致力於「土耳其再征服」(Turkish Reconquista)運動,同時向其他穆斯林國家傳達一個訊息:在他領導下,這一回合的伊斯蘭與西方之戰是由土耳其勝出。

艾爾段在為總統大選拉票?

乾達爾點出,許多人認為聖索菲亞清真寺是為艾爾段大選鋪路。

土耳其同因武漢肺炎而深陷經濟危機,有消息指出,艾爾段可能會提早舉行原定於2023年的總統與國會大選。

而根據民調,艾爾段的民意正在穩定下跌,因此此舉有望為他扳回一城,重獲保守派選民的支持。

艾爾段治下的土耳其愈來愈「伊斯蘭化」,聖索菲亞一事更被乾達爾形容為「為凱末爾主義(Kemalism)的棺材敲下最後一根釘子」。

然而根據乾達爾,應該與艾爾段對立的土耳其世俗主義者出於「反西方」立場,被他所謂「捍衛國家主權」的說法「愚弄」,因此並未強烈反彈,更讓他有機可趁。

艾爾段固然是為自己拉票,不過乾達爾認為,其真正用意在於「國際地緣政治與象徵上的權力轉移,強化土耳其在伊斯蘭世界的領導地位」。

土耳其欲挑戰伊斯蘭世界龍頭

近年土耳其在中東、非洲的軍事與外交行動十分活躍,甚至是頗具侵略性(aggresive),伊拉克庫德斯坦自治區(Iraqi Kurdistan)、敘利亞、葉門、利比亞、非洲沙赫爾(Sahel)及撒哈拉沙漠以南(sub-Saharan Africa)地區都有其影響力,甚至軍事基地。

土耳其深入世界上最動盪的區域,挑戰伊斯蘭世界傳統遜尼派強權,例如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這些軍事行動提升了土耳其的話語權,但反之亦然,他也必須具備一定分量,才能在國際立足。

他7月10日滿懷熱情地宣示,聖索菲亞的復興「是解放(耶路撒冷)圓頂清真寺的先驅,是穆斯林遍及全球的足音,它為和穆斯林一樣受到壓迫與剝削的人帶來希望之火,……向世界傳達一個新訊息」。

聖索菲亞成為艾爾段展示權力的舞台,這也確實是他掌權18年來(含總理與總統任期)的巔峰,震撼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基督教世界。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發出警告,俄國外交部表示「遺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正在重新檢視聖索菲亞的「世界文化遺產」資格,而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深表「痛心」。

土耳其已不是凱末爾的土耳其...

聖索菲亞清真寺開放日期7月24日也別具象徵意義,那天正是《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97週年,該條約為土耳其共和國取代鄂圖曼帝國提供法律依據,並劃定土耳其今日領土疆界。

然而對於艾爾段,《洛桑條約》不是土耳其國父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urk)努力爭取來的外交勝利,反而限制了國家的潛力。

在艾爾段及伊斯蘭主義支持者的眼中,聖索菲亞是他們從鄂圖曼帝國那裡繼承來的榮耀。

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將羅馬帝國建立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象徵鄂圖曼帝國的崛起。

1935年凱末爾將聖索菲亞清真寺變成博物館,此舉象徵著土耳其政教分離原則,代表世俗菁英的政治權力勝過往日帝國的伊斯蘭教士。

這讓伊斯蘭主義者非常不滿,50、60年代持續出現將聖索菲亞改回清真寺的聲浪,但直到2020年7月10日艾爾段簽下那紙命令,他們才終於如願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