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國安法後第一槍!紐時數位部門調往首爾 德意志銀行亞太CEO改到新加坡辦公

香港

《港版國安法》7月1日實施後,中共箝制言論自由和破壞法治的陰影來襲,西方國家的銀行、科技公司和新聞媒體正在評估香港經營的風險,已有紐約時報開始將香港數位業務遷移至首爾,德意志銀行將亞洲駐地(亞洲營運中心)遷移至新加坡。

一些香港記者擔心,北京將以壓制中國新聞媒體的方式來打擊激進主義和言論,這使得《紐約時報》在香港的亞洲新聞中心前景蒙上不確定感,紐時14日率先決定將香港辦公室的一部分採編人員遷移至首爾。

紐時香港分社1/3員工遷移至首爾

至於金融業,則是德意志銀行開第一槍,亞洲總部由香港改為新加坡,德意志銀行亞洲行政總裁(CEO)Alexander von zur Muehle在7月底將赴新加坡履新,接任屆時退休的Werner Steinmueller,也就是說,CEO辦公地從7月底開始將從香港改為新加坡。

《紐時》香港分社除了作為報導和編輯亞洲新聞的基地外,近年來還成為報紙全年、全天數位化營運的支柱,和紐約、倫敦分社協力合作。

但是,《紐約時報》7月14日宣布,明年將把香港數位新聞業務遷至南韓首爾,數位記者團隊約佔香港工作人員的三分之一,而記者將繼續留在香港,繼續追蹤報導亞洲新聞。

香港可能不再言論自由

香港還設有《紐約時報》國際版的印刷製作團隊,這些工作人員繼續留任,廣告和市場行銷人員也留任。

這是美國新聞媒體的重大轉變,因為中國已加緊控制香港的言論。香港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幾十年來一直是亞洲新聞媒體的亞洲總部,因為香港開放包容和毗鄰中國,使得新聞業擁有自由發展的悠久傳統。

但是,中國今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施國安法,鎮壓反對派和民主人士,新聞機構感到焦慮不安,香港已不再適合當作亞洲新聞業中心。

一些《紐約時報》的香港員工在獲得工作許可方面遇到困難,這在中國很普遍,以前在香港很少見到。如今,在中國嚴厲的統治下,這座城市面臨一個新時代,《紐時》編輯確定他們需要另覓亞洲新聞基地。

香港拒為《紐時》記者續簽

《紐時》時事編輯和高管給員工的備忘錄寫道:「港版國安法將對我們的新聞業務產生很多不確定性。我們制訂應急計劃,讓亞洲區採編人員多樣化。」

上周,香港當局拒絕為《紐時》資深中國記者巴克利(Chris Buckley)續簽工作許可,香港的移民部門沒有給52歲的巴克利解釋不續簽的原因。

巴克利對中國的調查報導深入詳實,使他成為中國新聞媒體批評的對象。自2012年以來,他報導中共的精英政治,中共對新疆穆斯林的鎮壓,以及最近北京對新冠病毒大流行的處理不當。

中國政府拒絕續簽巴克利大陸工作的記者簽證後,他被迫在今年5月離開北京。北京只是說,巴克利必須在中國以外重新申請工作許可,但這一要求與過去的慣例不符。

德銀亞洲駐地和CEO辦公室均改為新加坡

另一方面,德意志銀行駐港發言人宣布,新任亞太區行政總裁(CEO)穆倫(Alexander von zur Muehlen)將於8月1日上任,前任亞太區CEO斯坦穆勒(Werner Steinmueller)將於7月底退休。德銀亞太區環境、社會和治理部門新主管卡姆蘭汗(Kamran Khan)也將赴新加坡辦公。

這將是德銀行10年來首次規定亞洲區CEO辦公地不在香港,改至新加坡。在與新加坡的激烈競爭中,香港長期以來都是亞洲金融的樞紐,所有主要的全球銀行包括高盛、摩根大通和花旗都在香港派駐亞洲區最高級別的主管。

德銀香港業務虧損、新加坡獲利

德意志銀行駐香港發言人說:「我們仍然致力在亞太地區建立雙樞紐結構。」

新加坡一直是德銀商業銀行和固定收益服務的主要樞紐,而該銀行財富管理、企業融資和資產管理服務主要分布在香港以外的地方。這家德國銀行正在退出全球股票承銷和交易業務。

德意志銀行2019年在香港虧損1億歐元(33.6億台幣),該銀行在全球擁有1,035名員工。根據年度財報,在新加坡,德銀擁有1,921名全職員工,獲利1.02億歐元;中國和香港的信貸總額為136億歐元,而新加坡為75億歐元。

目前國際投資銀行當中,只有瑞信及瑞銀亞洲區負責人長駐新加坡;高盛、花旗及摩根大通亞洲區負責人長駐香港,而大摩(摩根士丹利)亞洲區負責人於北京及香港兩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