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院、民間國民法官制民調各吹各調 游盈隆批司法院不懂民調

司法改革

立法院臨時會從今(20)日起,處理攸關司法改革的「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先前在3日、6日兩度經立法院長游錫堃召集協商,歷經18小時,但朝野仍未有共識,有近百條條文保留,若各黨團又逐條提出修正動議並獲表決機會,就需要近400次的表決﹑表決大戰已可預期。

戰場不只立法院,主張和司法院相佐,由民間司改會和陪審團協會為首組成「陪審參審一併試行大聯盟」於18日公布一份民調,顯示有81.9%贊成,由「人民組成陪審團決定被告有罪無罪,有罪再由法官決定判多重」,高於司法院主張的「國民法官參審制由6位國民法官與3位職業法官共同審理,決定被告有罪無罪及判多重。」(63.2%贊成)。

但在民間司改會公布民調2天後,司法院也在20日公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有超過8成民眾希望審判過程中能有法官在場參與討論、與法官一起決定判決結果。

司法院公布民調後,院長許宗力更親上火線,召開記者會,表示從民調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民眾支持讓國民與法官可以一起討論,一起做成判決決定的「合審合判」,國民法官上路後方能回應民眾參與審判的期盼,然而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批評,「民調要去探求民意,而非作為工具支持自己的主張。」

歧見,司法院的國民法官和民間認知不同

根據司法院公布國民法官法最新民調顯示,有超過7成民眾認同與法官一起討論、一起做出判決,可以得出符合與人民期望的判決結果,並提升司法信賴;並有超過8成民眾希望審判過程中能有法官在場參與討論、86.1%民眾希望與法官一起決定判決結果。

許宗力表示,事實上,只要能實現讓人民坐上法檯、參與審判,就已是我國訴訟制度的劃時代變革,至於制度上的選擇,每個國家的模式都各具特色以符合當地需求,因此,沒有最好、最進步的制度,只能因地制宜,貼近我國法制土壤,並合乎民眾的期待就是最適合我國的制度。

他還強調,有人認為不宜在這次臨時會急於通過立法,這樣的說法忽略30餘年來,人民對於參與審判的籲求從未停歇,且法案通過後還須預留2年半準備才能順利上路,因此是時候踏出第一步,做出制度模式的決定,來回應民眾。

司改團體民調9成2民眾不了解國民法官參審制

而在「陪審參審一併試行大聯盟」的民調中顯示,有高達9成2民眾不了解或沒聽說過國民法官參審制,另外有83.4%民眾認為應陪審、參審兩制併行試辦一陣子後再決定,僅11.6%反對。

此外,有38.7%民眾認為國民法官容易受到職業法官影響,結果有改跟沒改差不多,可見若由國民法官參審制取代現行審判制度應可以獲得社會部份的支持,但民意基礎恐不如陪審制。

司法院與民團雙雙推出民調,結果卻不盡相同,要陪審制還是國民法官各執己見,諷刺的是兩份民調的最大的共識為「民眾都對法官判案不太有信心」。司法院民調顯示有高達77.41%認為「法官判案的結果經常與社會多數人的想法不太一樣」;民間民調則有64.2%的受訪者「對法官的辦案沒信心」。

問卷模糊!游盈隆:司法院只找出對自己有力證據

對於,司法院民調,司改會董事長林永頌痛批,「民調用不清楚的題目,然後說有高達7成的民意都站在我(司法院)這邊,這種呼攏還是由五院之一的院長出來開記者會,不丟臉嗎?騙得了人民騙得了專業嗎?」

林永頌舉例,司法院民調問題中提到,「人民參與刑事審判,與法官討論後一起決定判決結果」等問題,其實是非常模糊。國民法官參審制裡國民法官與職業法官在審判中和審判後討論有罪無罪沒問題;其實陪審制國民法官也可以和職業法官討論,只限制內容不牽涉有罪無罪,那怎麼能就解釋成人民支持國民法官制。

陪審參審一併試行大聯盟從6月29日開始在立法院外靜坐抗議,18日舉行大遊行。(圖片來源/FB@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司法院民調委託年代民調公司進行,民間則委託台灣民意與政策顧問有限公司進行,並由首席顧問游盈隆主持。

游盈隆表示,司法院以問卷「字太多、用詞、立場誘導,及涉及主觀偏好」質疑民間團體做的民調不可信,並開記者會大陣仗開記者會挑出這種雞毛蒜皮的毛病,讓我身為一個從1977年做政治科學思維研究的人感到啼笑皆非,並指出,司法院指摘別人的缺點它的民調也都有。

游盈隆說,民調不是要打擊陪審制,而是要真的去探求真實民意,不是從頭到尾都設定參審制,然後就不斷旁敲側擊,找出對他有利的證據,我不客氣講,我合理懷疑,司法院從頭到尾就是把民調當工具,花錢做民調不是為了探詢民意,而是要拿來作為支持他主張的制度。

由於對於國民法官法,朝野重大分歧,包括法案名稱、適用範圍、國民法官年齡、終局評議等關鍵條文均需逐條表決,截至17時,僅確定法案名稱及國民法官用詞定義等條文,此外,會中也表決通過民進黨團提議,延長開會時間至晚間12時再休息,預計最遲將於22日三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