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兒童會過動症、注意力不集中?中醫師:原來是「這些器官」出問題

醫藥保健

孩子總是有用不完的精力,家裡那個精力旺盛、分心迷糊、坐不住、話多,甚至還易與同學爭吵的孩子,總是讓父母傷腦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常見的兒童神經發展疾患,學齡期兒童中有約5-8%受到影響。在本院的兒童發展評估中心經專業醫師多方面評估判斷後,可找出最適合的改善方法。

在中醫門診中,過動的孩子往往因胃口差、過敏問題及睡眠品質差導致生長發育較慢而來就診,腸胃道及睡眠的問題一直是許多家長所困擾的。最新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過動症的風險因子包含貧血、過敏、血清素偏低,以及免疫球蛋白較高等症狀。

近年來,由於「腸道菌」研究的興起,許多神經精神疾病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憂鬱症、自閉症等,均可能與「菌-腸-腦」軸線發生異常有關,其中腸胃道對腦功能失調的影響和中醫胃神、心神理論十分謀合。臨床上ADHD小朋友的飲食衛教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常看到小朋友在吃許多甜食油炸物後行為暴衝,晚上睡不著的情況。

五臟的所有活動都要以脾胃運化的精氣作為基礎,脾胃是處於人體氣機的樞紐位置,如果脾胃之氣虛弱了,那麼氣血的來源就不足了。五臟就會因此得不到正常營養而運作失常,我們以中醫臟腑氣機運動的理論來解釋過動症的常見造成病因:

1.心肝火旺:肝氣失於條達,鬱結不暢可致情緒障礙,多動衝動,久則化火,火性上炎,又可上擾心神。以多動不安,急躁易怒,衝動任性,有攻擊行為,睡眠不安,大便秘結為主要表現。

2.脾虛肝旺:多動不安,急躁易怒,睡眠不安,伴注意力不集中,胃口差,面色淡黃,便溏或便祕為主要表現。

3.陰虛火旺:以學習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言語較多,睡眠不安多夢,或五心煩熱,盜汗,乏力。

4.肺虛脾胃濕熱:容易犯鼻過敏,若又食肥甘黏膩之品多易脾胃濕熱生,看似多動而精力不衰,然而因脾肺虛,其大多形體瘦弱,思緒不易集中、眠不安穩。

中醫獨特的《五臟藏神》的神志理論裡,認為腦功能的失調,是五臟功能失調導致的結果,而過動症的基本表現亦可體現為五臟藏神功能的紊亂。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更應該綜合地考慮每個小孩的病理、生理特點,整體辨證、同調腦神與臟腑功能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如何治療過動症?                        

每個孩子都是最特別的,對於注意力不全過動症(ADHD)的兒童更需要大家多費心思,中醫在觀察人體有其獨到之處,依臟腑不同的狀況做調整,且在藥物以外也有豐富的外治療法,其中對於孩童有專門的推拿治療手法。

近期的醫學期刊發現推拿等物理刺激手法對於ADHD症狀的緩解有幫助,而小兒推拿是以中醫理論基礎,運用手法刺激,以達到改善身體機能,調整臟腑氣血,防治疾病的目的。

自明代起已累積的完善理論基礎及經驗,在太醫院蓬勃發展,對於注意力不全過動症的小朋友能起到益腎填精,平調陰陽的作用,配合常規治療可緩解注意力易分散及衝動的表現,是非侵入性的良好輔助療法。臨床上多選用易操作的手法,在背部、頭部、四肢等部位做刺激,家長在平時在家也可操作,增進親子互動的同時,也可緩解孩童焦慮情緒和衝動症狀,在藥物之外也是可應用的治療模式。

經驗會改變我們的基因與決定我們的基因如何工作。兒童的發展更是需要在兒童發展的早期有好的支持性的經驗,建構更佳的腦與永續發展成果。有些孩子經過早療可以追上同年齡孩子的表現,但是也有些孩子一直在學習與適應方面都要家長與學校的協助。

本院兒童發展評估中心,約有20%的學齡前兒童有專注力不足、衝動、過動(ADHD)的診斷或傾向。這些孩子因為上述ADHD之核心症狀產生適應不良且造成與其應有的發展程度不相符合的狀況,往往無法只靠接受療育課程或家長的居家教導就可改善。在美國,4-17歲的孩子因為ADHD而使用藥物的盛行率由2007年4.8% 增加到2011年的6.1%(約350萬兒童與青少年)。

ADHD的藥物使用通常是在學齡期開始,以輔助行為療法的成效,但是誠如國內家長常常對給孩子用藥有所顧忌與擔憂,國外也有許多推廣以天然食物或植物藥材來改善ADHD孩子的偏食、睡眠不佳等症狀。對於不想給學齡期的孩子用藥的家長而言,有悠久歷史的中藥或許是個值得考慮的方法。    

原文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 林琬翎、吳善弘、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 曾頌惠,本文轉載自《北醫附醫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