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考: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台灣 才會被美國拋棄?

國際政治

自從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歷經東北亞局勢、美中貿易戰、香港問題,以至於整個印太戰略的成形,台灣作為面對中國「海景第一排」第一島鏈的樞紐地位,自然又重回整個國際戰略的關注焦點,台海也再次被列為潛在衝突的國際區域之一。

在台灣內部,過去歷任領導者除了有其個人與政黨的立場,還有整個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的時代背景,完全以今是昨非的觀點加以論斷實在不盡然公允。

但是面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變遷,除了政黨輪替帶來的政治路線改變,在蔡英文任期的台灣國家戰略必須面對的,是一個各主要國家逐漸對過去20年中國政策全面反省思考的大環境,而不是單純「親美遠中」或是「親中遠美」的二分式選項,更不是某些人妄想在各方當中保持等距外交的投機式思考。

國際政治是基於自身利益的階段性交集

當然,少數台灣的政治人物,在面對這樣的時代選擇時,不但缺乏理性拆解思考問題的能力,更動輒用「台灣一定遲早會被美國拋棄」來作為替自身謀取政治利益的訴求。

既然有人動輒以「台灣遲早會被美國拋棄」恫嚇、威脅台灣民眾,那我們來逆向思考「到底是什麼樣的台灣,才會被美國拋棄?」

首先,任何企圖以過去的歷史片段來指責「美國沒有道義」,那是停留在仁義禮智信的黨版教科書灌輸的歷史觀,再加上習慣以道德仁義作為情緒勒索工具的巨嬰思維。

國際政治即便是盟約關係,都是基於各國自身利益考量的階段性交集,「背信忘義」通常只是作為己方無視與無能於國際局勢的變化,卻又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的氣急敗壞而已。

相反的,過度夢幻式的期望另一個國家會基於什麼歷史法源基礎來不計代價的保衛台灣,更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川普正在將美中之間的貿易價值鏈與生態圈重整

現階段的台灣符合什麼樣的當前美國利益,這是第一個思考的起點。

首先,在過去20年從中國加入WTO以來的美中經濟複合體重新形塑之際,要明白川普總統高喊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並不是完全切斷美中之間的貿易互存關係,而是將美中之間的貿易價值鏈與生態圈重整。

這個重整的利益計算基礎,不只是從國際貿易的收支觀點,而是從如何掌握產業價值鏈關鍵步驟的戰略觀點來看。

在中國加入WTO這20年來,台灣的產業歷經了中國市場磁吸效應的洗鍊,不僅大量的資金移往中國,許多關鍵的人才與技術也早已移往中國,不過在同時,卻有產業選擇根留台灣,而這些經歷過中國製產品大量、低價競爭的考驗,至今仍屹立不搖者,就是經歷產業嚴酷淘選出來的台灣隱形冠軍。

這些隱形冠軍遍佈全台,橫跨半導體、機械、化工、紡織、汽車零件、光學等領域,這其中除了家喻戶曉的護國神山台積電以及由台積電撐起的半導體上下游產業聚落外,由台股股王大立光帶領如螞蟻雄兵一般的中部光學、機械聚落,由鋼鐵龍頭中鋼帶領的南部鋼鐵聚落,甚至隱身在中南部田野間如帝寶、桂盟、朋程、巧新等全球第一的車用關鍵零組件廠,甚至是這一次在防疫防護衣大出風頭的台灣紡織業者。

台灣最重要的國家戰略資產:各產業的隱形冠軍

他們不是知名品牌,在如一顆小螺絲釘般默默無名,但在全球產業鏈中卻非常的重要,因為他們在這波與中國競爭的淘汰賽中,多憑著無可取代的關鍵技術,如今已成為特定產業中的巨人。

而這些產業贏得隱形冠軍並非浪得虛名,他們的特色就在於,就算在中國以國家資本主義不斷侵蝕掠奪下,他們仍持續在技術與品質上不斷提升,雖然參與中國市場但是他們不會「把雞蛋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因此不會把中國市場當作全世界,而是具有全球化的市場佈局,然後再掌握產業價值鏈的關鍵環節獲得利潤。

這些散佈在不同產業當中的隱形冠軍,是台灣最重要的國家戰略資產,也是台灣在名目外交的困境之下得以與世界鏈結的重要環節。

這些隱形冠軍在各個產業當中能創造多少符合美國國家利益而且不可被取代的價值,甚至在這樣的產業價值之上帶著多少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硬資本投入,就會是台美之間共生共榮的最堅實基礎。

台灣最危險舉動:為了經濟利益輕易讓出核心價值

其次,是台灣堅持作為獨立政治實體的決心。

不論台灣內部對「台灣」與「中華民國」有多少的歷史糾結的歧見與現實的政治考量,但是從美國利益的角度而言,一個願意不惜代價堅定獨立存在的台灣政治實體是美國願意投資的標的,無論這個政治實體以什麼樣的名目存在。

而這份堅定捍衛的決心,不只是表現在政治人物的領導力與政治宣示,更重要的是展現在台灣兩千三百萬人不分政治立場願意共同捍衛生活模式與價值觀的決心。

簡而言之,如果台灣人民對外展現的是一副「反正被中國統一也沒差」,甚至鄙視過去台灣在過去數十年民主化所付出的努力與代價,覺得「民主又不能當飯吃」,為了中國市場經濟利益輕易地出讓自己的核心價值,那麼對於美國或其他國家而言,台灣就是一個具有投資系統風險的標的物。

台商需體認:藉由中國賺取世界紅利的時代結束了

更進一步來說,台灣經濟結構無法完全切割於中國市場,但是,政治上卻要面對中國過去數十年、甚至至今越來越凌厲的「以商逼政」策略,台灣要如何掌握當前美國與全球戰略結構的轉變,讓越來越多必須與中國市場往來的台灣人民能夠在商言商「站著把錢掙了」,這一點可說相當的重要。

而要「站著把錢掙了!」這除了需要前述捍衛生活模式與價值觀的決心,更需要台灣的產業界充分體認過去20年台灣藉由中國市場賺取WTO世界紅利的時代已經結束,這是台灣可以開始藉著加速全球化以扭轉與中國間的產業依存主從關係的絕佳機會。

當然,任何國家在與美國之間的實質同盟關係維持時,都必須面對「以小事大」的困境,亦即必須在對美關係之間如何不斷展現「可信的承諾」。

台灣的危機:國安跨領域人才培育廢弛

這個可信承諾不論是主動或被動提出,並不是如坊間雜論所謂「美國爸爸保護費」,而是考驗著政治或各領域產業領袖在台美之間不斷找尋與創造共利點,並藉以不斷構築強化互信基礎的智慧。

而這個智慧的來源,很大的一部分必須來自於「知美知共」的幕僚智囊堆疊。台灣在李登輝主政時期所培養包括蔡英文總統在內的國安幕僚,開創了今天屬於台灣的時代,但是在扁馬16年對專業國安跨領域人才的培育廢弛,這才是未來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關係可能造成誤讀誤判或錯失良機的決策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