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創立體皮雕展現鄉土生命力 立體皮雕家葉發原

人物

葉發原是首位獲得「民族工藝獎」一等獎的藝術家,皮雕創作更曾受邀至法國羅浮宮展出。葉發原從皮革的韌性中領悟出,唯有在自己喜愛的皮雕中堅持,才能開創屬於自己的天地。

踏入葉發原家中,整面櫥櫃中整齊擺滿了他各系列的創作,不論是瓜果、螃蟹、螳螂還是螞蟻,每件作品皆幾可亂真、栩栩如生。而故鄉大溪的鄉土情懷與日常生活,是他創作的靈感來源。

葉發原對創作細節十分講究,經常在工作桌前廢寢忘食。

自小天賦異稟 創造自我價值

自幼在大溪鄉下長大,兒時玩具都是親手親為製作,從燈籠、風箏到陀螺都難不倒葉發原。在學校的美術課堂上,老師也常稱讚他的繪畫、勞作是全班最佳,因此葉發原當時便隱約意識到自己對手工藝的興趣與天賦。

由於現實考量,原先葉發原仍進入技職學校,並於畢業後進入工廠就業。但因為工作時常接觸皮革原料,閒暇之餘拿剩餘皮料雕刻了一把小吉他,促使他重溫對手工藝的興趣。工作數年的他,抱持著「要善用天份,創造自我的獨特價值」的想法,毅然決然辭職並拜師學藝,開始了創作皮雕之旅。

創作根深鄉土 突現自我風格

源自客家人傳統的堅毅、勤奮特質,完美主義的葉發原在學習皮雕的過程,督促自己不僅得學習技巧,更要掌握不同皮革的特性。「每塊皮革都有它的體溫、毛細孔。」這讓葉發原堅持自己的創作,必須展現皮革的生命力。

然而在創作初期,葉發原曾度過數年沒沒無聞且入不敷出的時光。某日他在街邊撞見熟紅的螃蟹,喚起幼時於溪邊玩耍的記憶,開啟了他將鄉土生命力融入創作的靈感,於是陸續有了螃蟹、螞蟻、螳螂、田園瓜果等系列作品。將自然生態用皮革細膩地雕塑呈現,自此成了葉發原獨特的個人風格。

葉發原擅長發揮皮革的不同特質,他將生皮磨成粉後塑造出西瓜果肉沙沙的感覺。

馬拉松式玩皮 成為巨人肩膀

從事皮革雕塑多年,每次推出新作,葉發原總希望能再添加新的創意。他笑笑地說,「就像小時候練習馬拉松般,每次都是對自己的挑戰。」那股耐心、毅力,還有勇往直前的傻勁,讓葉發原在「玩皮」的世界裡保有源源不絕的動力。

螃蟹在葉發原的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連竹簍也是用皮革編製。

目前葉發原正專心準備明年2月將在桃園舉辦的展覽。有感於過去只是埋頭創作,現在葉發原打算將重心逐步轉移至皮革雕塑的推廣與傳承。「我想替台灣的皮革創作留下一些歷史。」人們總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而葉發原數十年的經驗積累,就是後輩的肩膀。他期望讓更多「玩皮」的新血能在皮革雕塑的道路上,走出更順遂、寬廣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