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直擊》雞籠中元祭 用最豐盛的供品來展現對老大公虔敬

影像觀點

中元節對於中華傳統節俗來說是個大日子,地方長達一個月之久的雞籠(基隆舊稱)中元節祭更是聞名遐邇,規模為全台之大,也是觀光局制定的「台灣12大地方節慶之一」,更是第一個被指定為「重要民俗」類國家文化資產的節慶。

雞籠中元祭起源於1855年,至今已傳承了160餘年。福建漳州人先入基隆開墾,主要分布在港口附近,泉州安溪人後入,分布於獅球嶺以南,暖暖一帶的河谷與山地,當時來自漳州、泉州的先民因祖籍各異,屢生摩擦,導致多次漳泉械鬥,死傷慘烈。

後來協商由基隆當地十一姓氏宗親輪流舉行中元超渡(今年由許姓宗親會輪值主普),以宗親血緣取代祖籍地域觀念,融合漳泉,輪流舉辦中元超渡、普施孤魂,以比賽陣頭來代替械鬥,以求社會和諧。

由於今年疫情影響,市政府宣布取消了在市區的表演隊伍與封街遶境,在雞籠中元祭的重頭戲施放水燈之後,2日(農曆7月15日)晚間在主普壇舉辦中元普渡法會,民眾以徒步方式抵達現場。

晚間7點,人潮開始湧入主普壇,爭相用最豐盛的供品來展現對老大公虔敬的心意,而在中元普渡過後,為了不要讓孤魂野鬼在此地繼續逗留,晚間11點舉行「跳鍾馗」儀式,驅趕孤魂有鬼、歡送好兄弟。

主普壇進行的也是中元祭的重要科儀,「金松宴」公普三連桌,分為葷食、素食跟西洋食,滿足各族群好兄弟的需求,用最豐盛的供品來祭祀老大公,期許老大公庇佑眾生平安,隨著金紙逐漸化為灰燼,信徒收拾貢品而去,日出主普壇再次恢復平靜。

基隆市文化局表示,雞籠中元祭從1855年首度舉辦至今已有166年的歷史,今年自8月19日(農曆7月初1)「開龕門」至9月17日(農曆8月初1)「關龕門」,期間都有各式不同的祭祀科儀活動,包括豎燈篙、送燈獻敬、主普壇開燈放彩、迎斗燈遶境、放水燈繞境、施放水燈頭及中元普渡等,雖然受到疫情影響,首度以不封街模式進行遊行,但其餘各項科儀都按照傳統進行。

文化局也指出,後續還有9月17日在開基老大公廟進行「關龕門」,與在慶安宮交接手爐等,仍舊是每年不可錯過的傳統慶典,歡迎喜愛雞籠中元祭的民眾,一起來逗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