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豹43歲大腸癌逝世》4年前就已3期...大腸息肉都會癌變嗎?腸胃科醫師解惑

醫療保健

因演出漫威超級英雄《黑豹》一角一炮而紅的美國男星查德威克鮑斯曼(Chadwick Boseman),於上月28日因大腸癌逝世,享年43歲,消息一出震驚各界;據傳查德威克鮑斯曼早在4年前就已確診大腸癌第3期。

「其實,大腸癌若是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早期大腸癌若妥善治療,據估計存活率能高達90%以上。」前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內視鏡室及超音波室主任、成美腸胃專科診所院長陳炳諴,接受《信傳媒》訪問時指出。

根據國健署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的發生人數從民國95年攀升,連續12年發生人數都盤踞10大癌症之首,盤點近年來因大腸癌離世的名人,包括資深藝人賀一航、豬哥亮、名導楊德昌、劇場大師李國修、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夫人陳萬水等,以及已故前總統李登輝、藝人楊烈、導演柯一正都曾接受過大腸癌治療。

究竟大腸癌是否有年輕化趨勢?大腸息肉都會癌變嗎?該如何預防呢?

大腸癌年輕化?

根據以往認知,大腸癌較常好發於50歲以上的族群,且世界各國包含台灣大多建議在50歲開始進行大腸癌篩檢。不過,2019年在國際知名的醫學期刊(BMJ Gut、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的研究,都發現50歲以下的年輕人被診斷出患有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呈現逐年增加。大腸癌近幾年是否真有年輕化趨勢?

陳炳諴指出,如果看個數的話年輕人有變多,「但比例上差異沒有太多,因為老年人越來越多,所以整體數量增加,但比例差不多。」

他解釋,息肉大致上分2種:一種是增生性息肉、另一種是腺瘤。「增生性息肉比較不容易變惡性,但腺瘤會變惡性;若是腺瘤的話,按照醫生建議看多久要追蹤一次,增生性息肉比較不要緊,當場把它處理掉看切片就可以。腺瘤變成癌症就會有低度、中度和高度分化異常(dysplasia),若不處理就會變成大腸癌,所以要看它是什麼樣的狀況。」
陳炳諴也強調,「你長息肉再把息肉切除,這些內視鏡都可以處理,把大腸腺瘤整個切掉,就不會變成大腸癌。只要早期癌之前被偵測出來,其實99%都可以處理!但之後還是要按照醫生建議繼續追蹤。」

大腸息肉都會癌變?比例有多少?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內視鏡中心主任黃洸偉也表示,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息肉癌化所造成,一般來說發展出大腺瘤約要5-10年,大腺瘤到腺癌需歷時約3年,「也就是在罹患大腸直腸癌之前,腸道內可能就存在著大腸息肉了,特別是腺瘤息肉。」

黃洸偉指出,《黑豹》演員查德威克鮑斯曼在4年前39歲時確診罹患大腸癌第3期,再往前推算息肉進展的時間,保守估計查德威克鮑斯曼很有可能早在30出頭歲時,體內就已有大腸癌前病變—腺瘤性息肉。「倘若能在早期安排定期健康檢查並安排大腸篩檢,根據在美國的國家息肉研究(National Polyp Study)已被證實,可以大幅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約76-90%左右,死亡率則可下降53%左右。」

《黑豹》演員查德威克鮑斯曼因大腸癌逝世,享年43歲。(圖片來源/Chadwick Boseman)

黃洸偉表示,零期的大腸直腸癌治癒率可達近100%,第一期在術後的5年存活率也可高達90-95%,第2、3期分別為80%及65%,第4期的5年存活率則大幅降低約為10-20%。

不過,有息肉或癌前病變的比例到底有多少?

黃洸偉表示,根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內視鏡中心統計發現,針對無症狀的健康或亞健康的來檢者民眾,「整體有大腸息肉的比例可高達75.8%,30-39歲的族群有大腸息肉的比例為59.8%,而40-49歲的族群有大腸息肉的比例更高達75.1%。」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大腸息肉都會癌變!」他指出,「腺瘤型息肉」一般被認知為會逐漸長大並轉變為大腸癌,而風險真正高的是「進行性腺瘤」,「指的是有較高風險轉變為癌症的腺瘤,也就是1公分以上、病理化驗後有絨毛成分、高度細胞異型變化的腺瘤。」

大腸癌連續11年癌症好發之冠!5族群要注意

大腸癌已連續11年蟬聯我國癌症好發之冠,目前醫學上發現主要危險因子如下:

1.年紀:5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

2.家族病史:大腸癌、直腸癌家族病史

3.飲食習慣:長期偏愛吃高熱量及燒烤、油炸食物、紅肉吃太多

4.生活習慣:抽菸、喝酒、久坐、少運動、體重過重

5.體質: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患

在眾多影響大腸癌病患存活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診斷時的期別,陳炳諴表示,越早發現治癒機率越高,想預防大腸癌,除了調整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國健署自民國93年起,開始推動糞便潛血篩檢,政府目前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陳炳諴也強調,年齡屆滿50歲後的民眾,可至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進行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