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坑細路 重現茶港風華

地方人文

沏一壺茶,讓茶香滿室;執起茶杯,茶的餘韻不只留在唇齒間,藉由教育、建築、產業留在你我的生活中。秋日來趟桃園尋訪茶歷史,在茶鄉中品茶香。

故事從百年前說起,當時龍潭、楊梅一帶的丘陵地布滿茶樹,滿街茶香,茶產業興盛,外銷經三坑轉運至台北,三坑因此有茶港的稱呼;楊梅則有茶業改良場,以專業研究撐起台灣茶文化。歲月荏苒,雖然茶樹不再滿山遍野,但仍能從三坑茶港的綠美化再造、茶改場日式宿舍的策展,重現北台灣茶鄉風華。

傳承,讓茶文化得以接續並發光發熱。茶.山行以茶佐手工甜點,開啟年輕一代對茶的興趣,並細細形容每款茶的香氣與口感,帶領每個人找到最喜歡、最適合的一杯茶。龍源國小近年轉型為茶品牌特色小學,學生們從種茶一路參與到製茶,在茶香成長中茁壯,也永遠記得這片茶鄉。

地方老樹不僅能增添旅遊亮點,吸引遊客的同時,也喚起在地居民的生活記憶。

1900年代的清朝、日治時期,在龍潭的窩子、三水、三和一帶,到處都是茶園,當時要賣茶,就是將茶葉經三坑、當時大漢溪的轉運渡口送到大溪,再至艋舺的洋行,商業繁華盛況使當地有了「龍潭第一街」稱號。將於今年完工的「三坑茶港水與綠營造工程」,便是循著歷史軌跡,找回歷史記憶,以現代藝術和科技,重現茶港風華。

三坑子位於水陸轉運的重要位置,帶動當地茶葉種植和流通的盛況,使茶葉成為當地重要的出口貿易商品。但隨著陸上交通的發展、三坑茶港水量不足,所扮演的轉運角色逐漸被取代。近年經過規劃,透過三坑自然生態公園及周邊環境綠美化、設施改善,同時打造生動三坑客庄體驗路徑,期望保留當地歷史意象。除了全新建置的無障礙步道、廁所之外,還能夠沿著整修後的挑擔步道散步,在田野中、樹蔭下,感受過去茶農挑著擔子,運送茶葉的情境,也能愜意地在涼亭下稍作休息,與親朋好友喝杯茶、話家常。

三坑茶港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透過與周邊景點串聯,讓三坑風華再現。

「除了富有情境意象的挑擔步道,為了讓大家瞭解當年三坑茶港的樣子,也有藝術家精心打造的裝置藝術。」桃園市政府副秘書長何明光說,三坑自然生態公園內新設具歷史代表性的裝置藝術「山水・細路慢漫」,以不鏽鋼材質所打造,擷取三坑地名由來的「鴨母坑溪」、「火劫尾坑溪」及「蔗蔀坑溪」三條溪流部分河道曲線,成為作品側面線條參考依據。

「山水・細路慢漫」分為外層及內裡,外層為象徵著三坑的曲線,是三條溪流、客家族群聚居的台三線、也是先民運送貨物的山間古道的意象;內裡則為歷史記憶,用線條及少量的文字與觀者對話,勾勒先民生活點滴,也呈現客家族群與土地的互動,創造屬於當代對歷史的集體回憶。何明光表示,「山水・細路慢漫」希望喚起在地人的生活記憶與土地的連結,更要吸引遊客以多元的方式認識三坑,成為打卡亮點。

此外,為了展現茶港風華,讓遊客、當地的人們能夠「循著浪漫的茶香味,探索三坑茶的起源」,裝置藝術將結合數位科技,以擴增實境AR技術,讓人一睹當年港口的景象,來自大稻埕的貨物、準備運出口的茶葉、人們忙碌地進進出出,透過投射虛擬景象,彷彿就置身於龍潭第一街的喧鬧裡。

「山水・細路慢漫」以溪流的意象呈現三坑當地過去的生活風貌。

「我們也與社區一起討論,在最小的影響下,保有三坑茶港原始的生態樣貌。」三坑茶港水與綠美化的營造工程籌備過程,採取由下而上的方式,參考在地居民的建議,發揮地方社區意識,除了增設了百格停車位,也計畫開闢15公尺的雙向道作為軸線,讓交通更加便利,紓解三坑假日塞車的問題。

近年來,桃園重視茶業的發展,除了增加茶種植面積,也補助灌溉系統,提供茶農更好的種植環境。「透過茶據點成為帶狀連結,未來可以藉此推廣三坑茶文化。」何明光表示,茶文化的推廣不只有茶葉,更與音樂、茶道、茶具等息息相關,他期望未來能與「台灣客家茶文化園區」、在地茶觀光工廠、咖啡廳等業者合作,推動深度觀光體驗,或進一步與國際茶道交流,發揚台灣茶文化。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