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的悲歌》人們靠行道樹遮陽蔽蔭美化市容 卻無視它的生存空間受到壓迫

環境議題

近年來隨著溫暖化,夏季連年出現高溫,頻創紀錄。

然而,面對「保護自然平衡,拯救綠色環境」的聲浪與口號,我們卻失去自然共生的真正意涵。

所謂都市樹木,舉凡行道樹、公園樹、庭園樹等充斥於我們生活周遭。即使皆為都市樹木,命運卻大為不同。如行道樹與廣場樹木的生長環境,不同於寬廣植栽地生長的公園樹、庭園樹。當我們喊著口號愛護樹木,但面對行道樹的命運,卻是肆無忌憚變本加厲地瘋狂的折磨。

人們忽略行道樹也是有機體

眾所皆知,行道樹不僅提升道路環境、景觀,也提供休憩的綠意空間,減低熱島效應。相對的也存在許多缺點,如樹木生長迅速、氣味、竄根、傾倒等負面印象。

我們不難想像,行道樹命運多舛,受到廢氣、踩踏、事故損傷、病蟲害等逐漸衰弱。看似健全的佇立於道路旁,卻背負著腐朽風險危機,不可避免帶來人身安全的威脅。

然而,當我們倡導都市與自然共生,反而背道而馳。因為行道樹生存空間受到壓迫,而我們卻未意識到最後受害的還是回歸人民,不論是自然環境,甚至生活環境安全。

台中綠川小葉欖仁根部遭胡亂堆置的木板、石頭、繩索等施工器具。(圖片來源/讀者提供)

行道樹帶來的環境危機,我們應如何檢視植栽規範?過去以來,一味考慮原生樹種卻未掌握樹性。我們忘記樹木會長大,忽略篩選適合道路空間的行道樹;以至於步道狹隘、竄根等影響道路安全。面對行道樹負面的感官同時,我們是否應該學著理解、感受樹木。

台灣行道樹多為水平淺根樹種

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高溫多濕。樹木的根系於土壤表層可獲取充分空氣與水分,很難再向土壤深處生長;即使為深根樹種也會逐漸變成淺根特性。換句話說;台灣常見樹種以水平淺根樹種居多,如黑板樹、榕樹等。除了樹木本身的根系特性,後天環境更是決定樹木生長,不容小覷。

為何行道樹竄根問題不斷?

樹木連年生長,根系不斷肥大為自然定律。由於根系變粗大,擠壓之下導致土壤硬化,生長受到侷限。然而樹木為了求生存,根系也不得不往地表面生長。再者面對樹體強大,根系為了支持樹冠,猶如我們的腳掌,著地面積越大,站越穩。

也許我們忽略了,土壤惡化、硬化,當根系無法往土層下生長,其實是間接促進竄根。試想;假設土壤鬆軟,根系又何嘗不往土層內生長,反而冒著踩踏硬是往表層行走。當我們面對不友善的植栽基盤環境,沒有理解樹木,更枉論提倡「都市綠化與自然共生」。

台灣行道樹普遍有植栽穴過小問題,這不但使樹根系無法生長,造成枯枝,也容易傾倒。(圖片來源/讀者提供)

台灣的行道樹普遍植栽穴過小,太小的樹穴使大樹根系無法生長,不但造成枯枝,也容易具有傾倒的危險。尤其面對水平淺根的樹種,一旦根系受限,生長阻害、失去病害抵抗能力,嚴重時枯損傾倒。

無法提供生存空間,卻變本加厲

近年來我們考慮鋪面安全,盲目的導入導根板並訴求人與樹和平相處。採用導根板直接將土球框住,非但根系無法伸展,更未考慮風與抓地力的物理效應。

深以為可減少鋪面危機,卻帶來更大的危害,如颱風來襲的骨牌效應,再者因根系生長不良導致樹體衰弱而腐朽斷裂,壓傷。

樹木不斷生長,成為大樹是理所當然的事。是否站在樹木的立場,重新思考,理解樹木並找出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