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中風後的「肩膀疼痛」該如何治療?復健科醫師一次解析

醫療保健

肩膀痛是中風病友最常在黃金期復健期出現的挑戰,肩膀疼痛常常影響了自己的復健進度跟計劃,甚至因為疼痛出現了諸如活動受限、關節攣縮等併發症,進而影響了生活跟睡眠品質。然而,中風後的肩痛常常是合併多重因素導致,並不是用單一結構性的問題就可以解釋,治療更是需要針對病友的問題個別處理,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雖然中風後肩痛成因複雜,其實我們可以簡單分為3類:

第一類是因為肌肉無力、關節半脫位、移位轉位時的拉扯產生的筋骨傷害,就像病友最常說活動時「擠丟」的感覺,這類問題最常發生,可以利用復健運動合併神經肌肉電刺激誘發改善肩膀肌力、平常時用肩帶防止半脫位惡化、然後利用肩關節周邊注射改善病灶發炎。

第二類是中風後導致周邊自律神經的失調。大腦就像班導師,導師生病請假,下面的小朋友(周邊自律神經)就開始調皮作怪,產生疼痛、皮膚變薄變亮、毛髮指甲改變、溫度的變化、甚至造成失養性肌肉萎縮,這種疼痛常常發生在肩膀跟手腕,手肘反而沒受影響,因此又叫肩手症候群,這種疼痛如果只治療疼痛的關節是無效的,醫師會建議利用神經痛的口服藥物調整自律神經,或是利用超音波導引針對神經或神經節緩解其不正常訊號。

第三類則是中樞神經疼痛,其實肩膀的神經肌肉本身並沒有問題,但是大腦受傷後變得神經質,放大或扭曲了週邊傳來的感覺刺激,這就像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有時候輕輕碰觸皮膚,感覺到的卻是燒灼麻刺的疼痛,不是真的皮膚有受傷,而是大腦被草繩嚇到了!讀者想體驗這種感覺,可以想像一下午睡手壓久麻痺後恢復的過程,又麻又痛,碰它又會更厲害,即是如此。這類疼痛需要特殊藥物調控中樞神經的衝動,並且合併復健來重新「教導」大腦感覺輸入,隨著大腦的恢復會逐步改善。    

臨床上3種疼痛問題可能會合併存在,這使得診斷跟治療充滿挑戰,但近年來由於軟組織超音波的發展,我們可以更精準的定位並且處理疼痛病灶,不管利用關節注射、神經鬆解或是自律神經節阻斷術搭配復健跟藥物治療,都可以涵蓋以上3大肩痛狀況。

然而治療的選擇跟搭配都必須因著病友的狀況做調整,並不是任何人都適用一樣的治療,因此,要建議病友與自己的復健團隊們合作,共同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走過最重要的黃金復健期。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復健科 林於廷醫師,本文轉載自第345期《新光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