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運動》豆腐工廠的罷工計畫

民生

社會在相互體諒中前進,如果只顧自己不替別人著想,這個社會將會是處處危險。

豆腐、豆漿、豆干是台灣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豆腐的生產這十年經歷了巨大的轉變,以前豆腐就在市場的豆腐舖裡生產,但隨著市場越來越繁忙、租金與人事費越來越高,許多豆腐店漸漸不做只賣。

這樣的豆腐店最後退縮成豆腐攤。

豆腐店多退縮成豆腐攤

很多豆腐攤的背後,則出現漸漸變大的工廠。

市場的豆腐作坊消失,但遷移到郊區的工廠需求量變大,從作坊變成了效率越來越高、但獲利卻不高的民生工廠。

這種情形在許多都會區都發生,但台北市最特別,豆腐工廠連退到工業區的條件都沒有,因此漸漸退到了桃園龜山、林口一帶,也就是大台北地區許多百姓喝的豆漿、吃的豆腐,其實在桃園生產。

從口蹄疫開始,豬場開始不使用廚餘作為補充食品,豆渣無法作為飼豬的原料,接著農田與農民也無法負擔高額運送成本與推肥所需要的效益空間,豆沙工廠也無法消化每天巨量的豆渣,豆腐工廠開始付費委請環境公司處裡豆渣,豆渣這項可以作為食品原料的副產品,變成了必須花錢處裡的廢棄物,且體積大、重量重,都會區外的豆腐工廠無一不面臨這個問題。

豆渣成了傷腦筋的大問題

這是一個令人絕望的現象,每天這麼多百姓喝豆漿、吃豆腐,這個產業卻沒有效能較高的產業基地,來面臨發展與供應課題,只能自求多福、各行其是。

這就像破落的傳統市場,因為租金低廉,因此無力改善設施,漸漸漏雨了,積水了,裡面的店家只好自力救濟,有的花錢把地板墊高、有的在市場內自己蓋屋頂,看似聰明的各自想辦法,卻是付出更高的總體代價,又沒有整體效果。

用電、用水、耗能如何更有效能,上下游如何整合,運輸如何更合理,這些對產業界耳熟能詳的事,豆腐業者無緣參與,如果理性的體諒社會需求,就會知道豆腐工廠足以撐起專業工業區,而且每一個都會區都需要一座食品業層級主題工業區。

不能只喝豆漿,卻不管連帶產生的問題

如果不這樣,深具民生意義的豆腐將會漸漸托拉斯化,只有最大廠才具有處理廢棄物的能力,大量供應的獲利才能供給符合生存的條件。

當這篇文稿被刊登出來的這一天,全台的豆腐業者無不有苦難言,這樣的壓力逼著大家乾脆休息,如果有一天大家一起休息,民眾將面臨無豆腐可吃窘境。

但是如果政府警醒,整合農委會、衛福部、經濟部,加上都會區市長一起面對豆腐的民生需求與供應問題,這項產業將會得到無比的提振。

我們不能只喝豆漿,卻不管喝豆漿所連帶產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