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的悲歌》「導根板」如同裹小腳 台灣行道樹「頭重腳輕」易傾倒的真正原因

環境議題

在台灣,那些樹木適合作為行道樹?我們是否該考慮樹木「個性」,配合「適地適木」,用科學方式種植設計管理,以提高樹木的機能與健全性。

我們對行道樹的認知,僅為一種綠化表現形式

對於行道樹而言,它的生長環境非常惡劣,面對土壤的貧瘠惡化,根系衰弱無法抵禦強風侵襲。相較於樹林內的樹,根系非常牢固,就算樹幹斷裂,根系也不至於連根拔起。

近年來行道樹不預警的傾倒,同時因根系發達,一不小心就「竄爬」至路面,不僅摧毀道路,還影響行人安全。

這是因為,我們採用的樹種多為淺根性樹種,而根系生長與植栽基盤、空間侷限也有關係。如植栽穴狹窄時,當樹木生長失去平衡,不僅竄根也容易出現傾倒現象。

「頭重腳輕」易傾倒

我們用客觀角度來看,樹木之所以傾倒,不外乎「頭重腳輕」,導致抗風能力薄弱。究竟植栽規劃上忽略那些要素呢?

一、主要採用為淺根性樹種,主根以水平方向伸展。

二、植栽基盤的根系生長受限,植栽穴過小。

三、土壤貧瘠、硬化,樹木衰弱等要素。

換句話說;當植栽基盤空間夠大,樹根容易伸展,抗風能力自然增加。反之,樹坑太小時,根系充斥植栽穴沒有辦法伸展,隨著土層硬化、抓地力不足,導致樹木只能淺淺的佇立在路旁。

淺根,底盤不夠穩,台北市常見傾倒的路樹。

「導根板」如同裹小腳,日日上演芭蕾舞者

導根板,正是全台灣行道樹面臨的最大恐懼。為了解決這項問題,看似聰明的人們開始在樹根圍起「導根板」,並聲稱可以引導根系向下生長,隔絕破壞路面的淺根。

但台灣氣候高溫多雨,樹木大多呈現水平淺根生長,不同於其他氣候環境下的樹種。當樹根不會直下生長,橫向的伸展就成了樹木站穩腳步非常重要的生長模式,而在導根板阻隔之後,樹木猶如陀螺般站立。

樹冠為寬重的枝條,下面只剩一個小點支撐,變成非常容易倒伏的危險因子。再者,長期下來「根系」在有限範圍內盤繞,樹木將面臨把自己勒死,或是導致根系腐爛、倒塌。

話說;原本樹木可以從比較大的範圍吸收養分、獲取水分,受到導根板圍繞之後,吸收養分受限,開始衰落、樹幹枯損讓支持力下降,更容易發生掉落的危險。

導根板猶如讓樹木裹小腳,限制了樹木根部的生長。

近年來各國極力推動綠帶植栽,以確保樹木有充分生長空間。顯然的,我們卻背道而馳。淺根性樹種猶如被裹了小腳,不僅淺淺的佇立著,還僅剩微小面積,日日上演芭蕾舞者考驗平衡感。

對於上述種種問題,樹木醫認為,需要相關單位在推進綠化時多方面考量:過去考慮以綠化效果、速成為主,現在不能只看種了多少樹,增加多少綠地,提升多少綠視率。對於盲目推動導根板的同時,忽略了樹木本能,甚至還會給交通、公共安全造成影響。

基於樹木健康也應該自根本性檢討「適地適木」,提供樹木有利的生長基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