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花生是從土裡挖出來嗎?深入校園推廣食農實踐土地共好

教育

你知道西瓜不是長在樹上、花生得從土裡挖出來嗎?「食當令、食當地」的概念近年來蔚為風潮,我們不只吃食物,也應該要去認識這些食材從哪裡來,又是如何被種植出來。

為培養學生友善環境的觀念、建立正確的營養知識能力,台中市政府教育局多年來持續挹注經費,協助各級學校推動食農教育,也與108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理念不謀而合。

校園化身五感食育教室

胡志宏致力於友善耕作和食農教育。

校園食農教育的總體計畫中,包含環境教育、農事教育、飲食教育等三大面向,也鼓勵校際交流,互動學習。對農人來說,種菜是為了謀生,對學童來說,則是一個完整的學習歷程,透過「種植作物」來教學的方式,讓飲食與土地、環境、生活更緊密地結合。

推行食農教育的多所學校,都是藉由「做中學」的概念,讓學生體驗親手種植的樂趣,其中也不乏結合農業科技、表現亮眼的績優學校。以今年為例,曾獲台中市低碳校園認證的國光國小,校園農作體驗採自然農法,更蒐集校內的落葉枯枝、咖啡渣等材料來製作綠堆肥。

新成國小將校園洗手台改造為農園,結合新興農業科技技術,能夠直接把水送到植物根部;沙鹿高工透過製作有機堆肥, 讓學生以環境友善方式種植作物,更利用環保水簾綠網植栽,讓室內達到降溫成效,也減少了土地負擔;車籠埔國小更在108年農委會農糧署「推動食米食農學園計畫」中,獲評為全國評鑑績優學校。

田邊四角放置誘捕器,能防治蟲害。
啃食玉米葉的秋行軍蟲。

在西寧國小、清水高中參與食農教育課程兩年的「囍朵農創-樂紫」創辦人胡志宏表示,他會先帶著學生認識什麼是友善耕作、介紹所種植的作物特色,從播種、施肥、除草除蟲到收成的這段期間,田間課程有太多東西可以學習。

在種植作物的過程中,這些食材對他們而言就不再只是餐桌上的菜餚或是貨架上的商品,也是透過捲起袖子實際的田野勞動,讓孩子能夠真正體會農人的辛勞,當吃到自己親手種植、採收的食物,感動也格外深刻。胡志宏透露,清水高中還特別在校園內闢出一塊地,鋪土翻耕,再用縮時攝影的方式全程記錄作物生長,讓他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紫色玉米含有豐富花青素。

堅持種給家人吃的初心

跟著「囍朵農創-樂紫」創辦人胡志宏來到位於清水的田間,他手比遠方的電塔說自己種的規模差不多就這塊範圍。為維持地力,他將兩甲的地劃為四塊,主要輪種玉米,也有洛神花、馬鈴薯等作物穿插,但共通點都是「紫色」。胡志宏透露,食材會呈現紫色,是因為富含天然色素「花青素」,營養價值更高。紫色玉米的品種都是他特別挑選過,像是紫糯玉米結合糯玉米的Q彈和甜玉米的香甜,還有甜度高的紫色水果玉米可直接生吃,脆口多汁。

校園裡種植玉米田,讓小朋友參與玉米的生長歷程。

從原本念建築、對農事完全陌生的門外漢,到一腳踏入田裡,彷彿也是人生的機運。研究所畢業後,胡志宏做過大學研究助理、房仲業務,工作幾年下來,開始思索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

2012年擔任教職的太太要轉調回清水老家的學校,他便想著要趁機從頭來過,「不然人生哪裡有這種機會,可以再一次選擇?」投身農業,一來是岳父本來就在清水種稻,二是當時政府也鼓勵青年從農,有許多相關輔導計畫和配套政策,胡志宏笑笑說:「而且我從小就喜歡接觸大自然。」

那時,他的第一個孩子剛出生,卻是一波波食安風暴越滾越大之際,胡志宏擔憂之餘,也下定決心,要秉持著「為家人而種」的心意,以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取代慣行農法,讓大家能吃得更健康。胡志宏在清水農會的輔導下積極投入在地農業發展,一開始,種過小番茄、西瓜, 但耕作幾年後,他認為應該要讓自己的作物更有市場區隔性,才調整方向,選定了市面上少見的紫色玉米。

胡志宏試種的白洛神品種。

友善作物陪孩子長大

胡志宏分享說起初沒經驗,不知道夏天蟲害嚴重,一口氣種滿八分地的水果玉米,採收時真的是「萬蟲鑽心」, 慘不忍睹。加上清水位在沿海地帶,每到冬天就有強勁的東北季風襲來,當地老一輩農夫都不看好他在風大的地方種植玉米。幾經摸索,才實驗出對的時間和方式,種出渾圓飽滿的玉米。

胡志宏種植不同品種的洛神花,像是黑洛神花朵大, 口感清脆。

不過,自然農法這四字說來輕鬆,田間管理卻是要更加用心。「每天都在和雜草奮鬥。」胡志宏手指田裡幾乎要和玉米一樣高的牛筋草說農民最討厭的就是它,因為吸水能力強大,下過雨長得特別快。防治蟲害,也不使用傳統化學藥劑,像是最常見的「玉米螟」,就利用結合費洛蒙的誘捕器,近兩年盛行的秋行軍蟲,則得在葉子上噴灑蘇力菌等生物性材料來加以抑制。這些,都是背後要付出的許多人力成本。

胡志宏的兩個孩子時常穿著雨鞋在田間溝渠抓魚戲水, 因為玉米田完全不施農藥,免除了藥物殘留的疑慮,他也能安心地讓孩子在裡頭奔跑。胡志宏笑說,女兒抱著玉米的小小身影,站在比人還高的玉米田裡,總是讓他聯想到卡通《龍貓》裡的畫面呢!

本文轉載自《漾台中》。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