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東洋中資疑雲》基進陳奕齊:台灣亟需「抓漏」法律漏洞

國安

金管會四度查獲中資違法購買大同公司股份,到東洋藥品被質疑引進中國合製疫苗,中資隱含的國安風險再成焦點。

台灣基進黨主席陳奕齊向《信傳媒》表示,大同與東洋固然是開啟討論的契機,然而更重要的是藉此「畫出中資與國安之間的紅線,從個案發展出一套制度」,猶如對現行法規進行「抓漏」。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亦指,台灣政府近年愈漸憂心中國藉投資、資訊戰和個人網絡滲透台灣,而大同中資疑雲,更凸顯當局在國安與公司治理之間取得平衡的挑戰。

藉大同、東洋案建立制度

陳奕齊表示,大同與東洋只是冰山一角,隨著美中關係愈漸緊張、中國加強打壓及圍堵台灣,將來會有愈多這類中資疑雲曝光。

不過,他認為若單就個案討論,想法過於零散,難以形成一套能適用大部分案例的「通則」。儘管他不排除仍會有制度無法解決的個案,但重點是「這種個案不能那麼多」。

而要建立制度,陳奕齊強調,首先必須定義「什麼是中資」。現行定義不足以防堵「外資皮、中資骨」來台,因此9月基進立委陳柏惟提出修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重新建構對外資的國安審查機制。

第二步,則是劃定屬於國安敏感業務的產業,這將涉及不同法案,例如陳柏惟等人5月提案修訂《國家情報工作法》關鍵基礎設施部分,還有增強《政府採購法》向台灣或外國廠商採購國安產品及服務時的限制。

這項修法「抓漏」工程相當浩大,陳奕齊強調,台灣不僅應補起過往疏忽的漏洞,還得將從前看來與國安無涉的產業納入考量。

將有更多民生物資變成「武器」

「武漢肺炎帶來的啟示,就是中共能把許多物資武器化,像是口罩等醫療物資」陳奕齊說,「平時看來不特別重要的東西,到了關鍵時刻,就可能變成中國的戰略物資,用以打擊台灣。」

「中共還蠻小人的」他說,「台灣比較君子,但君子就很難想像小人會使出什麼手段」。

可預期的是,未來會有愈來愈多民生用品被當作武器,陳奕齊坦承這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台灣得從「潛在戰略工具」的角度,重新思考國安應該包含的範疇、必須保護的對象。

另一方面,陳奕齊表示香港《國安法》通過後,台灣尤其該考慮「重新審視香港地位」。

目前台灣是以《香港澳門關係條例》規範與港澳往來的框架,將之與中國區分,例如港人來台投資移民門檻僅需600萬台幣。

許多中資早藉香港「洗白」來台投資,如今此一風險因港版《國安法》而更甚,《港澳條例》是否仍然適用,是一大問題。

現行法令難查中資煙霧彈

「過去大家少以國安角度審視中資,如今國際情勢轉變,台灣剛好能趁機進行全面盤整」陳奕齊說,「中國愈進犯,台灣愈必須拉出國安紅線」。

他指出,就連美國也逐步通過各種對中限制法案,台灣同樣需要劃定底線,既然現階段難以制定新法,那麼就從現行法令著手,一點一滴補漏。

陳奕齊強調這不僅有賴基進努力提案修法,同樣需要政府動員部門投入。

然而在執法方面,政府表現目前恐怕差強人意,大同董事長林郭文艷亦懷疑之前握有大同18%股份的中資,是否真如金管會所言,已盡數出清股份。

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林志潔告訴《金融時報》,金管會等主管機關缺乏刑事調查權,往往難以確認外資帳戶是否用於掩護中資,而「沒有證據,就不能以國安為由介入市場交易」。

《金融時報》以「兩難」形容台灣在國安與公司治理之間求取平衡的困境,國防安全研究院網戰資安所研究員曾怡碩表示,中資獲得大同經營權確有可能構成國安風險,然亦不能成為公司派的擋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