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5款藥將退出台灣》問題在哪?資深藥師:老藥不一定不好用!關鍵原因是...

醫藥保健

繼日前藥物含致癌風險不純物NDMA,以及10月初因「嚴重違反GMP藥商」杏輝、世達、博謙這3家廠商都得下架藥品,關於民眾用藥問題,又有5款藥品要退出台灣!

根據食藥署於藥品供應平台「建議使用替代藥品品項」統計,今年總計有124項通報,其中有5款藥品今年底、明年初將退出台灣市場而通報,分別為高血壓用藥「捷賜瑞錠10公絲」、「普心寧持續性藥效錠10公絲」;愛滋抗病毒用藥「諾億亞膜衣錠100毫克」;青光眼用藥「利視即樂點眼液」;過敏性鼻炎用藥「必克喘乾粉吸入劑200MCG/DOSE」。

這5款藥品中,以2款降血壓藥用量最大。據健保署統計,這2款藥品成分去年健保用量就多達430萬顆,愛滋抗病毒用藥成分則為17萬顆、治療過敏性鼻炎藥品為2,921支、青光眼用藥為338支。

「Rescula(利視即樂點眼液)因為效果不佳已經是第2次退出了!」有眼科醫師表示。為何這5款藥會退出台灣?問題出在哪?沒有這5款藥怎麼辦?之後有更多類似情況會發生嗎?

資深藥師:老藥不一定不好用,退出關鍵原因在...

台灣年輕藥師協會監事鄭文柏,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一方面這些是很老的藥了,所以競爭的學名藥很多,其他藥廠也有做同樣成分的藥。」

鄭文柏點出這些老藥退出台灣的原因,以這次較有名的高血壓用藥「捷賜瑞錠10公絲」為例,「一方面他也是比較老的血壓藥,相對使用上面也少很多,現在幾乎很少用這個藥理機轉的藥了,都用比較新、較不會造成乾咳的新成分,所以他的用量上相對是小的。」

不過,台灣藥品行銷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接受《信傳媒》電訪時進一步提到,「台灣有一個現象就是健保藥價一直砍,就會讓醫院或是廠商要引進新藥,但你也知道新藥還沒有過專利,他的藥價一定貴。健保是一個無底洞,因為大家都喜歡開新藥,藥價差比較高,你說10%好了,20元的10%跟2元的10%,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因素。」

根據健保價格記錄,「捷賜瑞錠10公絲」1999年藥價一顆為新台幣18.14元、2009年跌至7.2元,到了2019年只剩下2.7元。

沈采穎強調,老藥其實不一定是不好用,可是醫院藥價差少,「有些醫師很喜歡用新藥,除非病人用這款老藥無法控制,那我們可能嘗試用新藥。可是在台灣,換新藥、給病人換藥這種狀況,有些病人常常會反應其實用原本的藥病情都控制穩定、沒什麼變化,也不知道為何醫師要換藥。」

「一款老藥可以存在20年到30年,其實不是新藥就一定好。」沈采穎指出,台灣喜歡用新藥、用高貴藥,其實老藥不是好,「老藥一直可以生存到現在,就表示它的副作用少,有些藥品像以前一款默沙東的止痛藥,上市10年後下市,因為我們有所謂上市後的監測,到後來發現這個藥弊大於利的時候就會下市。」

台灣市場以國際來說本來就相對小,若是又有健保砍藥價問題,藥廠勢必要有所取捨。鄭文柏認為確實可能是健保價被砍得較多一些,「藥廠可能覺得到一個臨界點、沒辦法再繼續經營下去,一方面市場小、一方面價格又被砍很低,所以可能就沒辦法繼續代理下去。」鄭文柏表示這5款藥有可能都是這樣的問題,「不過對目前用藥市場的影響還不會這麼大。」

高血壓老「捷賜瑞錠10公絲」1999年藥價一顆為新台幣18.14元,20年後只剩下2.7元,跌了6.7倍。(圖片來源/食藥署提供)

疫情引發「缺藥危機」比去年暴增4.5倍...如何解?

至於缺藥問題,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潘香櫻提到,今年全球藥品供應鏈受新冠疫情影響大,都出現供應問題。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缺藥通報平台統計,2016年通報缺藥品項約14件、2017年約6件、2018年約13件、2019年約28件,2020年僅1到10月就超過128件,是去年的4.5倍以上。

鄭文柏指出,之前食藥署有提到,台灣大約70%的原料藥都是從印度或者是歐美進口的,「疫情不穩定,航運、航班的減少都會影響到台灣。他們那邊的停工會影響到原廠藥的進口,原料藥因為航運沒辦法進到台灣,也會影響到國產藥的製造,所以整體來講,確實藥品供應還滿拮据的。」

回到這次藥品退出台灣,沈采穎表示,「退出台灣市場是一回事,那為什麼會缺藥?健保署《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第12-1條,裡面就提到當藥品缺貨、有其他學名藥可以替代時,廠商如果沒有在半年內通知停止健保給付一年,即便是不可抗之天然災害發生期也要10天內通知。」

沈采穎認為,健保署空有這個法而沒去做,讓民眾繳了保費卻無法享有該有的權益。她舉例,這陣子有一款藥缺貨,造成台廠的藥也缺,本來市場佔有率8成,現突然停止供應到明年3月,「市場上這個成分就缺了,這時候廠商就有義務告知,他不可能臨時才知道,政府應該監督這一塊,不能民眾只能繳保費任宰割,你要漲保費民眾也沒辦法,但缺藥影響到民眾權益呢?是健保署的責任,該罰就要罰,不能收了民眾保費又沒有顧到用藥權益。」

沈采穎表示,缺藥議題在新冠疫情下也是不可避免的,「台灣的進口產品大概至少備3-6個月的庫存,國外如果發生狀況一定會通知,但台灣這邊為何都不講?應該讓台灣的學名藥或其他的學名藥多進口或者多生產,不會造成無藥可用。」

健保署:每款藥都有2種替代藥,民眾勿太擔心

撇除健保砍藥價的部分,沈采穎認為「專業給付過低」也是另一個問題,「一個結構、整個制度沒有去做改變,光漲價、砍藥價是沒有用的。」她指出,現在最便宜的一顆藥僅0.16毛,「我覺得現在整個製藥是要重質、不要重量,另外一點就是專業給付過低,然後大醫院要養醫,醫師就拼命開藥,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而心照不宣、不敢說,連健保署也不敢說。」

不過回到這5款藥本身,鄭文柏表示,「單純針對這5款都有它的替代藥品可以使用,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的藥品都有,患者面對換藥適應不良的問題應該是還好。」

鄭文柏也認為,其實每年健保署都會重新檢討一下藥品在市場上的使用,「是否已經過了很久?又有很多學名藥可以取代?就會去做健保藥的調整。」他表示,其實某個程度也是在做汰舊換新,「你要有舊的藥品淘汰,才有新的藥價空間額度可以給新藥進來,算是每年都在發生的正常新陳代謝。因為總額的成長是有限的,可是新藥要進來的話,勢必得讓一些舊藥離開。」

潘香櫻表示,這5款藥品退出的原因可能與市場布局有關,不過她也表示這5款藥品都屬於普遍性用藥,每款至少都有2-3種替代藥品,民眾不用太擔心疾病治療上無藥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