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0天零本土...德法卻將二度封城!專家:台灣秋冬防疫應加強「這部分」

武漢肺炎

今(29)日是我國連續200天新冠肺炎零本土案例的日子,指揮中心下午召開臨時記者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自今年4月13日以來,已連續200天沒有本土個案,感謝民眾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也希望民眾繼續保持勤洗手、戴口罩防疫措施。

不過,國際疫情仍然嚴峻,且在歐洲持續惡化中。美國拉警報,數州單日確診創新高;歐洲入冬疫情大爆發,德國祭出輕封鎖,法國將二度封城;印度新增感染逾4萬,確診病例逼近800萬。

德國和法國為防止病毒進一步擴散,先後宣布實施為期至少1個月的封鎖措施,德國和法國分別將於11月2日和10月30日起宣布實施全國性封鎖措施,餐廳、酒吧和非必要服務皆關閉,但學校和大多數企業則維持開放,也許這個時間點,台灣民眾為台灣高興1分鐘就好。

為何歐美疫情變嚴重,台灣卻連續200天零本土案例?真有這麼好?秋冬又有何新的防疫措施?

黃立民:台灣採檢和配套措施要更完整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小兒部主任黃立民,接受《信傳媒》訪問時表示,他認為因為歐洲和台灣策略不同,「歐洲不能鎖國門,而台灣可以,所以台灣境內相對可以保持安全。」

不過黃立民也認為,目前的採檢和配套措施可以再更完善一些。

「隔離完驗核酸才能入境,這樣才可以再多開放一些人入境、恢復經濟。」黃立民表示,雖然國際疫情仍然嚴峻,但許多行業因為疫情的關係,工作受到很大的波及,「如果要鎖國門,還要搭配其他配套措施。」

昨天發生案530江蘇台商與案536檢體錯置的烏龍情況,黃立民指出,目前台灣的核酸檢測要更精準,「要確定過品質,最好的方式就是還要接受國外的雙重認證,確定敏感度沒有偏差,不然還可能發生類似的狀況。」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台灣會落到如今『被動鎖國』的窘境,是政府部門的檢驗量能始終無法提升,民間動員又無法保證質量,更別談創新與研發。」他認為,現階段台灣看不見改善的規畫,更別論國際認同及談成「旅遊泡泡」。

王任賢:案530檢體錯置在預料中...應提升檢驗量能

王任賢說,台灣用於邊境關口的篩檢,在疫情後期量能已出現不足的現象,台灣也沒有發展出適合大量快篩抗體的檢驗,僅有PCR核酸檢驗,尤其在各實驗室流程也沒有標準化,判讀結果不一。「昨天發生的江蘇台商案530檢體錯置事件,應該不是第一件,也在預料中。問題就出在檢驗中間流程太多太繁瑣,而人力又不夠。」

王任賢認為,台灣目前連續200天零本土案例,應該代表台灣是安全的,「如果不安全的話,應該會有很多重症冒出來,但目前看起來都還好。」不過王任賢也提到,台灣篩檢量能差,應該要提升檢驗量能,「如果關口篩檢做得好,甚至不需要隔離14天。」

王任賢指出,國內檢驗量能不足,且當初檢測試劑遭到延誤也是問題,包含抗原與抗體,「其實不是普不普篩的問題,醫院要篩檢都很困難更遑論普篩,而且普篩也容易出現偽陰偽陽問題,因此也不見得普篩就是對的。」

他認為,台灣新冠防疫作戰一開始沒有積極發展檢驗試劑、及疫苗研發或採購,導致現在陸續有「台灣輸出」、疫苗外包給COVAX的狀況,「這個仗的後半場會很難打。」王任賢表示,疫苗的接種也是重要的大工程,要達到全民免疫的100%覆蓋率,才有機會談成「旅遊泡泡」。

各國都面臨新冠肺炎與流感雙重挑戰,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認為,疫情難以預測,邊境及醫療院所的檢驗和診斷流程都需要再調整,他表示備妥可同時驗流感及新冠肺炎的快篩試劑也很重要。

王任賢表示,國內目前應該確實沒有社區感染,只要守住邊境、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台灣疫情應不至於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