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淋巴癌發生率增加...跟「這件事」有關!醫:「6症狀」早期揪出治癒率達8成

醫療保健

惡性淋巴瘤俗稱淋巴癌,其中包括了兩種疾病,即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何杰金氏症。據統計,台灣淋巴癌發生率逐年攀升,20年來人數成長超過1.3倍。而106年度新診斷為惡性淋巴瘤共2860人(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有2665人、何杰金氏淋巴癌的人數則為195人)。

前馬偕醫院院長楊育正、創新工廠CEO李開復都曾罹患淋巴癌,並與病魔對抗。淋巴癌是非常複雜的疾病,不同種類、特性,就會有不同治療方式,而淋巴癌分類高達60多種亞型,複雜程度居全癌之冠。

「但積極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70%!」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王銘崇指出。究竟為何會有淋巴癌產生?該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使用幹細胞移植療法能增加存活率嗎?

台灣淋巴癌發生率增加》醫:跟「這件事」有關

問到為何會發生淋巴癌?

王銘崇表示,大部分都不知道什麼原因,「有些可能跟飲食有關,我們發現一些和緩性的淋巴癌病人,現在台灣的比例也慢慢增加,發生比例跟歐美越來越接近,很多人就去討論為何會這樣?可能跟飲食西化有關。」

至於另一部分的病人,王銘崇表示是跟病毒感染有關,「病毒感染裡面可以看到EB病毒,可能跟B細胞、T細胞、K細胞都有關。」

至於得到淋巴癌的年紀分布為何?是否有年輕化趨勢?

王銘崇指出,因為淋巴癌太多種,「有些的確是比較年輕的,像何杰金氏淋巴癌就是屬於比較年輕的族群,大概在20-40歲,且8成都是女性。」他進一步指出,以台灣最常見的淋巴癌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癌裡面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佔所有淋巴癌裡面的4成,「這類病人的年紀分布就不一定,可以從年輕到年長,90幾歲都還是可能得,平均年齡層約在50歲左右。」

整體來講,在台灣「何杰金氏淋巴癌」約佔8%左右、「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約佔92%。

如何辨別是否是淋巴瘤?

至於要怎麼辨別是否是淋巴瘤?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台大檢驗醫學部主任周文堅解釋,如果以淋巴瘤來講的話,最可以跟其他腫瘤區分主要是「硬塊」,「淋巴瘤硬塊通常是比較軟的,像網球還捏得下去的那種,如果是其他固態腫瘤乳癌、肺癌轉移的話,就會比較像棒球那樣硬、捏不下去。而且淋巴瘤的硬塊通常是還可以移動的,其他固態腫瘤轉移的淋巴結比較是固定不太能動的。」

周文堅進一步解釋,全身各器官都可以長淋巴瘤,「眼睛、頭、腋下、腹股溝、肝脾腫大、甚至皮膚上面...通通可以,要看長在哪裡。一般我們身體可以摸到的就是頸部、腋下、腹股溝、腹脹,或是其他任何可以摸到突起的硬塊,都可能是淋巴瘤症狀。」他表示,當然有些淋巴瘤摸不到腫塊,那種情況就必須靠影像或骨髓檢查、血液檢查,很難自己察覺,不過大部分是可以自己摸到的。

那麼像何杰金氏淋巴癌當初是怎麼發現的?

王銘崇表示何杰金氏淋巴癌是長在脖子的淋巴腫塊,「至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話,就會依照不同的病理分類,可能發生在不同部位,比如說T細胞跟NK細胞,這種有7-8成的病友都不在淋巴結上,而在身體的各個器官。」

他也提到,有些病人淋巴癌可能長在胃裡面,「胃長了癌症,一般病人可能會認為是胃癌,是否應該去開刀?所以我們要仔細跟病人溝通說這不是胃癌,而是淋巴癌長在胃裡面。」

目前臨床上觀察到淋巴癌細胞分類有80多種,「細胞的分類也許是同一種,但又分布在身體不同器官,所以治療方式可能也不一樣。」王銘崇表示,有些病人會問說:第4期算不算末期?「如果癌症在正規醫療已經沒辦法處理了我們才會叫末期,但晚期可能是第3或第4期,在第1期的病人也有可能變末期病人,而在晚期的病人,也不一定是末期的病人。」他表示,同樣的病理報告,腫瘤長在不同的位置,處理方式也都不一樣。

王銘崇表示,淋巴腫瘤長在不同位置、不同期別,治療方式也都不同。(攝影/陳稚華)

周文堅補充,如果要以淋巴瘤腫塊來做早、晚期的分期,「侷限在某一個地方的淋巴結的話,就是屬於比較早期,如果擴散到全身去的話,像是侵犯到肝臟或骨髓,就是屬於第4期。」所以摸得到的時候可以是第1期也可以是第4期,他提到,醫師判斷是淋巴瘤之後會做很多檢查,確定身上還有沒有其他地方有,才來把期別定下來。

那麼長在哪個位置的淋巴癌是最難處理的?

王銘崇表示,「比如說長在腦部,病人和家屬可能會問是不是腦癌?其實是淋巴癌長在腦部。」他進一步解釋,人體全身除了頭髮跟指甲外,任何器官都可以長淋巴癌,「也碰過淋巴癌長在乳房,病人以為是乳癌,會問說為何沒有依照乳癌的治療方式處理,在這部分病人的知識相對比較不足,這時候淋巴癌數位工具《淋巴癌攻略》就顯得非常重要。」

至於男女比,王銘崇表示也跟淋巴癌的種類不同而有所不同,「何杰金氏淋巴癌8成是女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男性比女性多一些,但沒有差太多。」

「6症狀」早期揪出淋巴癌...治癒機率高

淋巴癌有哪些前兆可以早期發現?

周文堅說,「燒腫癢汗咳瘦」這裡面最多的還是腫,「發燒、盜汗、身體變瘦、會癢...這些都是屬於比較具有侵略性的淋巴瘤的附隨症狀,代表比較嚴重。」他表示,有些人可能長了一顆卻從來沒去摸過,「自己覺得漲漲的才來就醫已經腫很大了,其實一些淋巴腫瘤,特別是和緩型的,有些會自己消掉再長起來,這種一消一長的狀況不能判定是良性或惡性。」

不過在臨床上,周文堅指還會看患者的腫塊會不會痛,「比如有局部淋巴結腫大,但附近組織有感染跡象,這種就屬於感染引起的淋巴結腫大,常常會痛。其實是要治療基本上的感染,淋巴結就會消,這種就不需要安排切片檢查。」

他提到,有些淋巴結長到最後很大,組織受到拉扯還是會痛,「所以不是說痛或不痛才是區別方式,還是要找醫師評估,如果有相關附隨症狀冒汗、身體變瘦、發燒等持續2-3週都沒有原因也不會消掉,就建議早點來就醫診斷。」周文堅也提醒,有些疾病可能差3-4週就差很多,特別是嚴重侵襲性淋巴腫瘤。

醫師指出,發現淋巴癌可透過「燒腫癢汗咳瘦」6前兆,當中最多的還是摸到腫塊。(圖片來源/photoAC)

至於淋巴癌是否能透過健檢初步發現?

周文堅指出,「所有淋巴瘤診斷一定要由組織證實,例如有腫塊切片證實是淋巴瘤,或是那些淋巴瘤已經跑到血液了,從抽血當中做其他檢查也可以做診斷。所有淋巴瘤在診斷之前一定有很清楚的病理或細胞的診斷,不能光用看的。」

他說,淋巴癌治癒比例很高,「如果是年輕人又是在第1期或第2期,其實治癒率是8成以上,比較具有侵襲性的也都是8成以上。比較晚期或年紀大一點的,治癒率也都有4成。如果以全世界最多的瀰漫性大B細胞、不分期別和年紀,整個看起來也有5成以上的治癒率。」

周文堅分析,「淋巴癌的期別跟治癒率當然有差,但他的差別性比較沒有像其他固態腫瘤那麼多,像肺癌、乳癌的第1期和第4期存活率就差很多,但淋巴瘤沒有差這麼大,不過如果是侵襲性的還是要注意。」

周文堅表示,淋巴癌如果是年輕人得又是在第1期或第2期,治癒率達8成以上,晚期也有到4成。(攝影/陳稚華)

使用「幹細胞移植」能增加淋巴癌存活率?

問到使用幹細胞移植療法能增加淋巴癌的存活率嗎?

王銘崇解釋,「原則上大部分是病人復發才會用到幹細胞移植,但有些病人通常是T細胞淋巴癌,因為本身的復發機率很高,雖然前面治療效果很好,但仍要接續做幹細胞移植,降低復發機會,約可提高3成存活率。」

至於其他像何杰金氏淋巴癌或B細胞淋巴癌,王銘崇表示通常是復發後才考慮做幹細胞移植,「但有些仍在辯論的題目,比如說第4期的大B細胞淋巴癌,有一派認為做完治療就要去做幹細胞移植,有一派認為現在有很好的藥物,即使復發了再做幹細胞移植也不見得生命會受到更多影響。」

他提到,多數淋巴癌病友會關心病能否治療成功,再來如果是年紀比較輕的會擔心生育會不會受影響?「因為化學治療會增加不孕的機會,所以像何杰金氏淋巴癌年紀比較輕的女性病友會擔心,我們現在也有跟婦產科合作。」

王銘崇強調,淋巴癌前兆包括6字口訣「燒腫癢汗咳瘦-6字口訣」,「符合1項就要注意,不過更精準的是持續性不明原因,通常是持續3-4週然後不明原因,就要考慮是淋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