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汽車零件工廠抽芽的共創基地─InOasis工業綠洲

藝術文創

奧地利作曲家荀白克的《昇華之夜》流瀉,繁複浪漫的樂章,與男高音演繹的徐志摩結合,詩中有樂,樂裡有詩。作曲家拉威爾的音符,詮釋張幼儀的堅毅、陸小曼的率性、林徽因的聰敏,以及她們與詩人錯結的感情。汽車零件工廠改造的表演空間,跳脫傳統,適合跨界,讓同樣活躍於1920年代,卻未曾謀面的西方音樂家與東方詩人,100年後在舞台相遇。

園區內推薦的空間與藝術品。

這齣結合音樂、文學、影像、戲劇的《徐志摩的昇華之夜》,是今年台南奔放音樂節重頭戲,演出地點在永康工業區內「InOasis工業綠洲(IO)」的「奔放E倉庫」。占地7000多坪的IO,是連結生產、藝文、生活三元素的共創基地,它的前世今生,與《徐志摩的昇華之夜》有密不可分的關連。

IO人員一鋤一鏟打造500坪的小型生態園區「綠地+」。

承繼改革精神的奔放

30年前,以汽車零件工廠成為首批進駐永康工業區的先鋒。代工之外也自行開發。6個大廠房全年無休運轉,福特、VOLVO等經典車款,都有來自MIT的驕傲。

從小和這個工廠一起長大的吳敏慈則選擇踏上音樂路,14歲赴美求學,成為優秀小提琴家。2013年,她與美國科羅拉多州行之有年的「奔放音樂節」團隊合作,在台南舉辦第一屆奔放音樂節,擺脫傳統燕尾服框架,帶民眾零距離與樂共鳴。

《徐志摩的昇華之夜》就是在奔放音樂節基底下發想的創作,荀白克解放12個音符的排列與秩序,徐志摩則是白話文運動先行者之一,詩句帶音律感,在百年前的樂壇與文壇,都是勇敢革命。「或許奔放團隊能承襲這樣的精神,重新擦亮這些作品」,吳敏慈說。

工業區裡的藝術昇華

2015年,一齣實驗性質濃厚的創作就此展開,吳敏慈擔任藝術總監,與美國導演馬龍(John Maloney)合作,一個音樂人,一個劇場人,拆解音樂與戲劇界線。男高音既歌也演,與舞者穿梭在隨節奏搖擺的樂手之間,背景是東方水墨投影的詩句,跨域結合讓人眼睛一亮。

2017年,《徐志摩的昇華之夜》登上國家音樂廳,需要大一點的場地排演。團隊先場勘臺南文化中心,固然聲音效果極佳,不過《徐志摩的昇華之夜》不是純音樂會,還得帶入劇場思維,傳統舞台的場地運用有很多限制。

倉庫空間改造後,成為250坪大、挑高8米、可容納350名觀眾的實驗劇場空間「奔放E倉庫」。

當時的台灣傳統產業正面臨轉型關卡,生產汽車零件的工廠也已停止運轉,構思轉型方向。吳敏慈決定重回父親投入畢生心力的地方,試試裡頭的閒置廠房,這個起心動念,意外讓老工廠有了「昇華」機會。

力與美的結合 倉庫變身的劇場空間

吳敏慈笑著說,踏進倉庫當下,她覺得堆滿舊零件的空間並不美,與她熟悉的表演空間差很多。不過在劇場人馬龍眼裡,偌大空間充滿張力,每個零件都有故事。他們放手一試,與擅長舞台設計製作的台南人劇團團長李維睦合作,讓這座舊倉庫不僅成為當年度《徐志摩的昇華之夜》的排練與演出場地之一,還成為250坪大、挑高8米、可容納350名觀眾的實驗劇場空間「奔放E倉庫」。

空間的靈活性,成為吳敏慈與團隊「奔放樂集」的靈感謬思,在他們結合音樂、文學、劇場的作品《克羅采》裡,團隊將象徵火車月台的舞台延伸到觀眾席,觀眾猶如劇中旅客,坐在主角面前聆聽他殺妻逃逸的驚悚過程,情緒渲染力十足。有觀眾說,在奔放E倉庫看表演,讓他想起在廢棄彈藥工廠裡排戲的法國陽光劇團。

從前做零件 現在做藝術

永康擁有臺南市最多的人口,欠缺表演藝術空間向來是阻礙民眾親近藝文的硬傷。在濃厚工業氣息裡萌芽的藝文空間,能為當地帶來改變,帶進相對保守的南部表演藝術觀賞人口嗎?

「南部觀眾的觀望期很長,覺得你夠好了才會進場,很多實驗其實很孤單,」吳敏慈說,「有些人會問為什麼要把音樂加上那麼多東西,難道音樂不夠?我說,音樂當然夠,但當我們知道音樂還能有更多可能,能不把大家帶到那個地方嗎?」

廠區內明亮的跳色牆面。

他們辦藝術營、工作坊吸引社區民眾走進IO,也到工廠宣傳活動。溝通推廣最費心力,卻也擦出意料之外的火花,某次馬尼拉即興劇團來台演出,IO到移工宿舍邀請移工看表演,結果一名移工主動商借場地,促成一場在奔放E倉庫舉辦的菲律賓移工選美。比賽結合LGBT(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族群,選手依個人性別認同選組,從服裝、化妝到走秀,展現的自信氣場讓人驚豔。

「馬龍導演打過比方,從前這裡做零件,現在我們做藝術。」愛音樂的小提琴家,現以另種形式轉化父親志業,若父親開發的零件讓駕駛人的夢想上路,吳敏慈與IO的跨界探索,則賦予音樂、戲劇、文學、舞蹈等藝術元素激盪空間,讓觀眾看見各種美的可能。

InOasis工業綠洲

臺南市永康區環工路107號 06-233-531

目前園區不對外開放,僅接受「團體預約」參訪

參訪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 - 16:00

更多相關訊息,歡迎搜尋FB「 IO工業綠洲-InOasis」

本文轉載自《美印臺南》第54期。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美印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