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改革4》「自費醫材上限」對你我影響有多深?一名30年外商醫材商的真心話...

醫療政策

當甲醫院跟乙醫院的同一個產品,卻有不同的收費標準,健保署開始接到很多民眾的投訴,也對此訂定自費醫材上限。

「對民眾來說當然是好的,但對醫院來說減少收入,醫材商當然也受到影響,這個對誰比較好?表面看是對一般大眾,但你說民眾對醫材認知有多少?民眾如果投訴健保局,健保局都會處理,醫院也很怕民眾到健保局檢舉,記個3點就要罰了,所以就設定了這個上限......」一名30多年經驗的知名外商醫材公司前總經理向《信傳媒》透漏。

健保署於今年6月8日公布自費醫材上限,針對8大類、352項醫材訂出差額收費上限,消息一出便引發各界關注,也遭到醫界強烈反彈。

8大類醫材包括人工水晶體、特殊材質生物組織心臟瓣膜、淺股動脈狹窄塗藥裝置、冠狀動脈塗藥支架、特殊功能人工心律調節器、複雜性心臟部整脈消融導管、特殊材質人工髖關節、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等。

為此,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宣布暫緩實施,卻又在8月31日公告後9月1日起悄悄上路。陳時中表示,會訂自費上限主要是部分醫材價格差異大得有些離譜,有許多消費者個人及團體投訴,因此要做一點收斂。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表示,自付差額醫材價格要有基本的管理,自9月1日公布設定極端值管理後,因各大醫學會也希望有一致規範,一旦發現有醫療院所的醫材價格超過極端值,會針對不同醫材訂出「階梯式」極端值價格,只要超過極端值,醫材價格欄位會被加註星(*)號。

但有醫師認為,若是為了保障民眾權益,政府應該補強「醫材比價網」,除公布各醫材療效,也讓所有醫材價格公開透明回歸市場機制,而非訂定天花板上限使得「劣幣驅逐良幣」。

究竟自費醫材上限爭議影響有多深?民眾會受到哪些影響?有何建議配套措施?

齊頭式給付?醫改會:醫材涉及高度專業跟複雜性

對於目前醫材比價網的使用,醫改會副執行長林雅惠,接受《信傳媒》訪問時表示,以兩焦點人工水晶體為例,「光是同功能就有15種不同的品項別,其實在這個比價網上面,除了價格外也看不到不同品項在品質上的差異。」林雅惠表示,以上種種除了6千多筆的價格陳列方式,民眾看不到更細緻的比較差異,「這些種種都不利民眾在價格跟品質中做比較適合自己的選擇。」

林雅惠指出,因為醫療器材涉及比較高度專業跟複雜性問題,「除了醫材的複雜性以外,民眾的病情也有複雜度和變異性存在,每個人都存在個體差異,這個東西還是要更多討論。」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接受《信傳媒》電訪時也表示,今年適逢疫情,且近年來醫院在經營上已日益困難,「這樣的政策不分城鄉、不分大小,就把價格拉成一率平等,難道所有醫師都長一個樣?我覺得這對每個醫師、醫療專業的尊重度在這個地方完全喪失,這樣一刀切,沒有考量醫師本身在醫療技術治療上的差異,以及醫院規模的大小等級。」

洪子仁進一步指出,「這件事最大的問題在於,如果把上限價格稍微用醫學中心價格比較高的前50%中位數去算,那可能還能覆蓋到,例如96個品項中有10-20%不合理的價格去降價,這部分醫界都可以接受;但現在算下來90%都要降價,代表以前這90%的特材都是醫院在搶錢嗎?這已經不符合一個政策的穩定性和時序性。

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宣布「自費醫材上限」暫緩實施,卻又在8月31日公告後9月1日起悄悄上路,引起醫界反彈。(攝影/陳稚華)

醫界嘆:高科技、好醫材未來不想進台灣

前衛生署副署長、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接受《信傳媒》專訪時舉例,「有一款貼片型的血糖連續偵測儀,貼上去後同時有一個解讀器,可以隨時知道現在的血糖是多少,這個售價是3千元台幣,只能用2週,2週後再換。但這麼方便的東西,在台灣買不到,因為他們(醫材商)不想進來。

張鴻仁表示,這種狀況在自費醫材訂上限後會越來越多,「因為我們現在健保法不只管健保,還去管醫療器材,這個國家已經管制到新的科技進不來,這個儀器3千元台灣健保會認為太貴,用扎針的就好,但電子業會覺得這個東西很便宜,因為很多人用了之後發現過去吃藥吃半天、飲食控制也不知道怎麼控糖,但有這個器材後對生活和健康都幫助很多。」

一名醫材商也舉例,國外有一款產品是針對麻醉深度控制劑量,「聽起來都很簡單,但從1、2個小時到大手術10多個小時換肝、換心那一種很複雜都要麻醉。」他指出,過去沒有這個產品時都是靠麻醉醫師、儀器、經驗判斷什麼時候要給藥,但國外有研究調查表示,有部分病患在完成手術後會有副作用,因為劑量沒有辦法控制、一直維持在深度麻醉,會有術後症候群包括不安、焦慮等。「可是這個很難去量化,也很難給付,推自費就推不動!」

張鴻仁和醫界都認為,自費醫材一旦訂定天花板上限,許多國外好的醫材會不想進到台灣。(攝影/趙世勳)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也在臉書上用車子廠牌來比喻自費醫材訂上限狀況,「賓士支架廠打了打算盤,降價空間不大,算了退出。BMW支架廠算了算,不敷成本也離開台灣。Toyota支架廠看看,發現價格還有上調空間,不禁一陣大喜...有一天,有個大老闆要裝支架:『給我來個最好的!』我只能回答:『對不起,我們只有Toyota。』」

醫材商:讓病患盡快出院對社會是好事,但難量化...

「健保齊頭式的給付而不問療效,但差額給付及自費又因無法可循,當官的擔心政府唯一民調世界第一的健保遭民眾批評,經年累月的以鴕鳥心態蕭規曹隨運作,不願(敢)大破大立推動健保給付2.0、3.0......」外商醫材商直言。

他表示,可以理解健保署是以「均富」的概念希望平均照顧到每個人,而非有錢人就可以多享受一點健保資源,「所以在母法上一直沒有一個法源依據處理,例如一般換膝蓋或是換髖關節手術,有5種產品有差別的給付,有一般材質像是不鏽鋼的,如果你有錢可以換陶瓷的,因為比較耐磨也比較輕,其實很多比較好比較快讓病患復原的產品,對整個社會資源來說是好的,可以讓患者盡快出院恢復生活。健保局也承認,但是他說於法無據,沒有辦法每一樣產品都說平均給付。」

他進一步指出,「其實設定上限還是可以賣啦,問題是現在有一些產品竟然取消了,連醫院收自費都不准,醫生也跟著跳腳說,我用這個產品很好,還可以節省我的手術時間、療效也很好,為什麼要取消?碰到這個狀況誰倒楣?當然是病患,然後醫生要重新回到用比較老舊的產品、醫材商也沒有產品可以賣,為何健保局還是要做這件事?」

醫材商也指出,許多老產品未必不好,其實大多很穩定,但新醫材因為科技進步也變化很快,「可以讓病患快一點復原,這個很難去量化,原來要住院5天,現在2、3天就可以出院,這個節省的時間其實健保局也心知肚明,也可以減少醫療資源浪費,但是我們的健保制度已經讓病人覺得我付費就是要享受或是吃到飽,有時候讓病患早點出院他還覺得『不划算』,民眾就會對這樣的服務滿意度降低。」

醫療器材涉及比較高度專業跟複雜性問題,且每個病患的病況也存在個體化差異。(圖片來源/skeeze@pixabay)

「自費醫材上限」有何配套措施?

有沒有建議的配套措施?

「我覺得最好的就是開放商業給付啦!」醫材商指出,台灣平均每人都有1點多張的保單,「這個跟國外給付不一樣,國外是70-80%都是醫療給付,台灣現在長久以來利益的把持,大概就只有20%而已,應該30%都不到,是支付在真正的醫療費用,其他的保費保險公司收了就是買房地產投資,做各種不同的投資。」

他表示,幾年前醫界就已經有跟健保局反應,「健保局說他們樂觀其成,這個要去財政部,因為不屬於他們的業務範圍,財政部如果要求他們必須70、80%充分給付在醫療保險上面,他們絕對配合,因為可以增加財源,可是財政部不會去做。健保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之下,每年都要砍藥價、砍醫療器材的給付價。」

醫勞盟也在臉書發文表示,「如果健保署這種做法是對的,那政府可否比照辦理,規定台灣所有房子功能都是一樣拿來居住,應該統一規定房價上限?」

不同醫院收費不一,醫改會認為這部分健保署應該要運用大數據去分析,「現在很多資訊都是運用雲端,且健保署也有讓各醫療院所將他們的收費狀況上傳,地方衛生局其實也有掌握醫院的收費標準。」林雅惠表示,這部分健保署應善用現在官方所掌握的數據來進行分析,而不是用法條上限就砍掉有9成的醫療項目屬於不合格,「這樣才不會像現在一樣,很難讓民眾、醫界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