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上路台灣又變邊緣人?從台積電大漲來看 其實美台雙邊協議更重要

國際貿易

日本、中國、南韓、澳洲、紐西蘭及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的15個國家,已於15日在自由貿易圈構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領袖會議上,正式達成共識並簽署協定。RCEP從2013年起展開談判,經過約8年的時間終於達成共識,目前將全力推動在2021年內生效。若是此協定生效,將會誕生出佔了全球人口約3成、國內生產毛額(GDP)約3成的巨大經濟圈。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台灣被排除在RCEP之外,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美國,以及全球第二大人口國印度,也沒有參與這個由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後續兩大國的將如何調整亞太區域的經貿對策,值得觀察。
 

亞太15國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貿易協定》(RCEP),國民黨立刻呼籲蔡總統緊急召開高層會議,提出因應對策,彷彿大難臨頭。

雖然愛因斯坦曾經說,直覺是神聖的天賦。但人生在世,我們往往也會碰到違反直覺的事件與結果,甚至憑直覺行事反而對我們造成誤導。

區域貿易協定不一定帶來優勢

以RCEP為例,大家看到周邊貿易夥伴簽署區域貿易協定,彼此商品貿易零關稅。我們的直覺反應是,除了佔60%-70%的電子資訊產品零關稅外,我們出口到這些國家的傳產商品要付關稅,處於競爭劣勢,這下台灣經濟遇到寒冬了。

依據傳統國貿理論,比較優勢原則的基本直覺,認為加入區域貿易協定的所有國家,透過零關稅、擴大市場,都應該因此獲得貿易利益,但實際上未必如此。

如果RCEP生效後,某國由於外部性及規模經濟,造成「貿易移轉效果」大於「貿易創造效果」,整體而言,反而降低了經濟福祉。

半導體技術活水在美國,美台雙邊協議比RECP重要

再者,我們出口至RCEP國家許多是中間產品和產業內貿易(Intra- industry Trade)。依據Krugman的新國際貿易理論,產業內貿易不能用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來解釋。

產業技術領先國家彼此之間的產業內貿易,例如台灣自美國進口半導體設備與產品,也同時出口半導體至美國,這種報酬遞增帶來邊做邊學、技術進步的特徵,產生的效益遠大於零關稅帶來的效益。

不受RCEP消息的影響,台灣股市與台積電股價本日同創新高,因為台灣半導體技術的源頭活水是美國,不是東協國家也非中國。

與其當下為未能加入RCEP而愁眉,不如仰望天邊的彩霞,努力為來日爭取到台美簽署雙邊貿易協定而歡呼。

本文授權轉載自Owen Hsieh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