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為何硬要拿RCEP借題發揮 批判太陽花學運誤國?

國際貿易

東協10國與中國、日本、韓國、澳洲及紐西蘭5國於11月15日簽署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台灣被排除在外,前總統馬英九今批評太陽花學運摧毀兩岸服貿協議,為台灣加入RCEP增加難度。

有民進黨立委則批評他「頭殼壞掉了」。太陽花學運領袖林飛帆也表示,希望馬英九看看這些年台灣人在世界創造的成績,「對中國卑躬屈膝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台灣人早已經往前走了」。為什麼身為前總統的他,要在這時候拿RCEP來打太陽花學運呢?

這幾天,太陽花學運、RCEP、新制度經濟學,短時間內出現三則相關的新聞,其中有矛盾,也有相互駁斥的焦點。這三則新聞分別是:

1. 馬前總統指責太陽花學運誤國,讓台灣失去加入RCEP (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 )的機會。

2. 蔡總統強調台灣總體經濟穩健成長,不論是海外投資台灣金額或台股指數,均創歷史新高。美國奇異、Google和微軟紛紛踴躍投資台灣,僅微軟一家就將增加台灣3000個工作機會。

3. 國內上市櫃公司本年第3季獲利 7649億元,季增37.1%,年增23.8%,均創歷史新高。

以上第2、3項有數字為憑,算是事實,第1項則是馬前總統的意見或評論。

問題是他為何要不顧眼前的事實,硬要拿RCEP借題發揮,批判太陽花學運誤國?

馬英九批太陽花阻台加入RCEP

經濟學有「新制度學派」, 此學派有三種不同的研究思路,其中諾貝爾獎得主諾斯將制度定義為市場的博弈規則;青木昌彥(Masahiko Aoki)則認為制度是歷次博弈的累積和結果。

若以RCEP為例,自2012年開始,歷經29個回合談判,前天簽署的協定版本,就是各參與國歷經29次博弈,也是權力分配的結果。

同理,2014年因兩岸服貿協議,發生太陽花學運,再經過2016與2020年兩次總統及國會大選。現在的制度與現況,包括上述創歷史新高的經濟佳績,就是政治權力在台灣多次博弈的累積和成果。

台灣不加入中國主導的RCEP

當下沒有聽說台灣哪家大企業要出走,也沒有大學生要為台灣未加入RCEP而走上街頭,或衝進立法院。用博弈論的術語,就是沒有人想要偏離現在的均衡,也就是已經達到穩定的納許均衡。若用政治學的說法,這是穩定的權力結構。

什麼是「權力」(power)?政治學者的定義是「影響他人的能力」,這和「權利」(right)的概念不同,權利的定義是「不受他人干涉的能力」。

馬前總統對太陽花學運的批判,在社會上激不起任何漣漪,顯見他的power已經式微;而台灣無法也不願加入中國主導的RCEP,則是力保經貿上不受他人惡意干涉的能力。

本文授權轉載自Owen Hsieh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