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大生接連出事》是年輕族群太「玻璃心」?精神科醫師點出關鍵原因...

醫療保健

近日大學生輕生事件頻傳,台大上周5天接連3位學生自殺身亡,17日台南一名男大生,也被房東發現疑似燒炭自殺,緊急送醫宣告不治。

教育部長潘文忠在立法院指出,今年至今有76名學生自殺致死,而意圖自殺者從前年800多人,增加到去年1,350人,年增6成8,今年至今意圖自殺者也達1千多人。

究竟為何頂大生會接連在青春年華之際,結束自己的生命?「玻璃心」是可以避免的嗎?學校師長或身邊友人又該怎麼協助?如何避免憾事再發生?

頂大生接連發生事故...年輕族群太「玻璃心」?

為何頂大生接連自殺?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今年爆發原因不曉得跟新冠肺炎有沒有有關,不過台灣相對影響較小,國外有注意到因為新冠疫情,歐美整體大學生的上課情形並不理想,很多都在家修課,所以歐美學生受到很大的影響,台灣這部分可能相對還好。」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黃雅羚理事長指出,自殺的原因通常是複雜的,「在不幸事件發生時,首要應給予逝者尊重、理解,更需要對親近且受衝擊的師長親友予以關懷、支持。」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委員陳劭旻也表示,選擇自殺的人大多不是真的想要結束生命,而是因為遇到自覺無法面對的困難,不知道要怎麼樣繼續活下去,最終採取了令人扼腕和遺憾的選擇。

不過張家銘也指出,可能過去就有一件一件事的發生,「且多少有一些傳染效應,畢竟之前就有一些累積的事件,這個世代我覺得跟過往確實不太一樣,也碰到一些過去世代沒有碰到的問題。」

是哪些問題呢?是否是年輕族群太「玻璃心」?

張家銘表示,這個世代不缺物質,「但有沒有『成就感』或『抗壓性』就很難說了,也沒有像以前一樣有這麼多機會擁有高成就,所以很多人也說覺得這世代的人只有小確幸、沒有大志向。」他指出,台灣目前的經濟成長不若以往,整體薪資越來越扁平化都是問題。「年輕人到便利商店打工、送外送都可以養活,可是要做更好的工作或生活,機會有時候沒有上一代容易。所以結婚生子、買房都往後延,偶爾吃喝度假一下就覺得可以了。」

張家銘也指出,兒童青少年自殺的高危險因子包括:

1. 憂鬱症

2. 認知障礙

3. 課業壓力

4. 家庭壓力

5. 性侵害或身體虐待

6. 同儕與媒體的影響

如何察覺身邊的人有輕生意念?

那要如何發現身邊的人有自殺意念?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委員石瀝新表示,有自殺意念的人往往會傳達出一些求援訊號,若是在言語與行動上注意到這些線索,可能就要特別留意。言語上的特徵如絕望感(覺得活著沒有希望)、無意義感(沒有我好像對誰都沒差);行動上的特徵像是贈送物品給他人,寫遺書等。「倘若我們辨識到身邊親友出現這些訊號時,好好地陪伴,讓他們能感覺到被支持,往往就有機會阻止憾事的發生。」

陳劭旻表示,處理自殺議題需要團隊合作,不宜將自殺結果咎責在單一環節的問題上,「唯有家庭、親友、學校、醫療系統及社政系統之間攜手合作,串連學校、社區周邊的資源,才能一同拉起救命的防護網,承接住任何一位可能自殺的寶貴生命。」

但有些有憂鬱傾向的人,覺得自己就是好不起來、開心不起來。張家銘指出,這些人會有短暫輕微的焦慮跟憂鬱,「的確會持續快樂不起來、對事情沒有興趣、負面想法、沒目標,不管是面對課業、事業、感情、未來規劃因素,如果持續這樣下去,手邊事務或人際關係都會受影響,最不樂見的就是及早結束生命這種行為。」

該怎麼辦?

張家銘表示,台灣其實對於憂鬱自殺防治的管道很多,「在這個事件後大家也在檢討其實相關的人力訓練是否充足。不過就醫療單位而言,事實上不管醫院或診所資源是容易取得的,學校的諮商資源雖然有些或許沒這麼充足,但只要願意找都有機會找到解方。」

張家銘表示,周遭的同學、朋友、室友、學長姊、導師、家長其實都可以拉一把,「有憂鬱傾向這樣的孩子,其實到(輕生)這個程度都有一點疏離、孤單感,也有點脫離一些關係,如果有關係的牽絆,比如有固定上課、室友等等,不會覺得自己沒人在乎或不被重視,這樣的關心文化、社交網絡支持還是很重要的。」

醫師和心理師強調,親朋好友人際網絡的關心支持非常重要。(圖片來源/acworks@photoAC)

若發現有憂鬱傾向是否就要就醫服藥?

張家銘表示,「其實輕微的憂鬱也不一定要吃藥,找諮商或是心理師先談一談,或許就會好很多,如果真的都沒改善再尋求醫療的幫助也不是不行,重點是不要自己一個人卡在那裡抗拒尋求幫助。

黃雅羚也表示,能夠遏止自殺行為發生的關鍵,其實是來自他人的關懷與理解,而不是給予建議或回應「你不要這樣想」、「你這樣太自私、不知足」等,親友與專業人員的支持並提供希望感,才能夠給予企圖自殺者繼續面對困難的能量與勇氣。

如何避免憾事再發生?

該如何避免憾事再發生?

就預防面來說,黃雅羚指出,政府相關單位也需要重視心理健康政策與經費的支持,提升社會大眾對於身心壓力與心理健康更多認識。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也進一步指出,民眾可以把握以下要點陪伴企圖自殺或自傷的人,包括:

1.支持

釋出「我關心你、我想陪伴你」的態度,讓當事人知道不必擔心自己提出需求可能會被拒絕或者給人添麻煩。

2.理解

即使我們不見得完全瞭解對方尋死的原因,仍試著以「我相信對你而言,一定是有很重要的原因」表達理解與接納。

3.不評價

建議採較中性的方式描述現在的狀態,聽聽對方的想法,並問問他會希望你怎麼幫助他。

黃雅羚表示,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也關心社會大眾與同學,如果注意到自己在這段時間內因新聞出現情緒不穩定,睡眠與飲食出現不穩定的狀況,「除了尋找親友幫忙以外,也可以主動尋求相關心理衛生資源(學校諮商中心、諮商所、張老師、生命線等)的協助,讓自己的情緒得到適當的照顧。」

《信傳媒》提醒,自殺不能解決問題,若有需要請聯繫24小時自殺防治專線(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1995;張老師: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