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食營養午餐 塑造良好飲食習慣

教育

午休的鐘聲甫響起,營養午餐的餐車便已出現在廊道的底端,飢腸轆轆的孩子們迫不及待地依序領餐,這一日的菜單有薑黃焗飯、鹹酥什錦菜、炒青菜和山藥濃湯,發現了嗎?今天是蔬食特餐,但孩子們一樣吃得津津有味。

桃園推行蔬食午餐多時,位於大溪地區的僑愛國小,除了在平日的菜單裡減低肉類的攝取量,改以黃豆製品或雞蛋補充一日所需的蛋白質,一周另有不固定的一日,供應蔬食餐。

負責這項計畫的營養師侯金杏表示,剛開始推行時,在回收率近八成的施行問卷中,雖徵得九成六的家長同意,但在實際推行上,仍需要各種巧思,鼓勵孩子多吃青菜。「以前都固定在周一供應蔬食,但小孩被制約就覺得不開心,畢竟青菜的接受度不像肉類這麼高,所以後來就開會討論,讓蔬食日隨機出現於一周內的任何一天。」侯金杏說。

焗烤料理讓孩子不易發現餐裡沒有肉,且蔬食焗飯香氣十足,令人胃口大開。

她強調校方不以推行「素食」目的,僅希望能讓孩子多吃青菜,並多以蛋和豆製品作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因此在蔬食日也會加入少量的葷食提味,讓食物更容易入口。「現在家長都很忙,家庭三餐常以外食解決,而大家判別便當的好壞,就是看肉有多大塊,只要肉夠大塊就好,在外面很難吃到足夠的蔬菜。而學校推行蔬食日,至少可以讓孩子多接觸這樣的食物,養成多吃菜的飲食習慣和觀念。」

今年桃園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大糧倉計畫,在觀音跟新屋推動大豆(包括黃豆及黑豆)種植,而本來就使用來自桃園在地食材的僑愛國小,也開始使用在地的大豆,磨成豆漿或製成豆花、豆腐。侯金杏和桃園市駐校的營養師,平日會在共同的網路群組上共享新菜單,如果有在學童間反應特別好的菜色,大家都會不藏私分享,她笑著說,「第一次試做泡菜燒豆腐的時候,小孩覺得很特別,飯量比葷食日還多。」透過烹調巧思,蔬食也可以讓孩子吃得開心滿足。

駐校營養師侯金杏,為孩子制定營養均衡的美味菜單。

當然,推行蔬食並不見得餐餐順利,煞費苦心的校方還經常舉辦比賽,鼓勵孩子吃完所有的餐點。例如今年夏季,把青菜都吃光的班級,就可以獲得額外西瓜或是校方自製的豆花,在榮譽感的驅動之下,孩子們無不努力完食蔬菜。

為了讓孩子對這樣的飲食產生更多認同感,僑愛國小還推行了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在學校的菜園裡,師長帶著不同年齡層的小學生認識食材栽種的過程,並在收成的時候進入烹飪教室,讓孩子用親手栽植的蔬菜製作餐點,侯金杏解釋,「一直講蔬菜有什麼好處,孩子不一定聽得進去,但搭配食農教育,就會覺得比較有趣,而我們不是只教廚藝,也搭配營養學的概念,自己動手做的食物,大家通常會願意吃得更多。

同時,校方也會搭配不同的教案,額外設計其他的餐點課程,讓孩子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認識飲食的內涵。近期,課程中便備有地瓜葉、紫色高麗菜、和紅蘿蔔,讓孩子們磨汁入麵、親手揉製三色麵條。在這樣的過程中,一方面教導孩子認識不同的蔬食方式,另一方面也可讓孩子反思市面上加熱之後顏色依舊鮮豔的麵點,是否真的對健康有益。

透過精心烹調,讓孩子們也愛上蔬食。

兼具美味和教育的蔬食餐點,真實效益又如何?從畢業生返校時會主動表示想念過往的營養午餐來看,透過經年累月的累積,這樣的飲食已在孩子心中,埋下了吃蔬食的觀念與習慣。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