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老是降不下來?研究證實:這「10種中藥材」有效降血糖

醫藥保健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主要原因是由於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讓葡萄糖進入細胞利用的能力減低,最嚴重者會完全無法利用,進而造成血糖上升。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在台灣糖尿病的盛行率已經從1996年的4.57%升高至2019年的11%,在肝病、腎病之外,已成新一代的國病。

糖尿病不只「三多一少」

多吃、多喝、多尿和體重減輕,是糖尿病早期的常見症狀,俗稱「三多一少」。其他症狀還包括體重減輕、疲倦、頭痛、視力模糊、四肢無力、手腳麻木、傷口不易癒合、容易感染疾病及皮膚病變等,但許多糖尿病人並沒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延誤治療導致許多併發症發生。

糖尿病最準確的診斷標準就是量測血糖,任何時間血糖超過200mg/dl且有多吃、多喝、多尿、體重下降等症狀或空腹8小時以上血糖126 mg/dl,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中醫看糖尿病:「消渴」影響肺、脾、腎

現代醫學的糖尿病,歸屬於中醫學的消渴範疇,此名始見於《內經》,消即消耗,可解釋為消耗水穀及消瘦之意,渴即口渴,臨床上若出現煩渴、多飲、多食、多尿、疲乏消瘦(即三多一少),或尿有甜味的症狀,皆可從消渴來論治,主因是五臟稟賦脆弱,飲食不節,再加上情志失調,勞逸過度或外感熱邪等誘因而導致的臟腑陰虛燥熱,氣陰兩虧,津液輸布失常不暢的一種疾病。

消渴的病機演變十分複雜且分界不明顯,初期以陰津虧耗(本),燥熱偏盛(標)為主要特點,病灶部位分布在肺、脾、腎三臟,三臟之間常互相影響,其中腎最為關鍵;消渴病的發展趨勢是由上焦、中焦,進而至下焦,肝腎同源,故下消久則可病累及肝;病久燥熱傷陰耗氣而導致氣陰兩虛,再加上臟腑功能失調,津液代謝障礙,氣血運行受阻,痰濁瘀血內生,全身脈絡瘀阻,相應的臟腑器官失去氣血的濡養而變生諸多併發症;在病變後期,消渴病遷延日久,陰損及陽,或因治療失當,過用苦寒傷陽之品,終致陰陽俱虛之證。

研究證實:這些中藥材有降血糖功效

根據中藥藥理學研究,冬蟲夏草、人參、三七、大蒜、夏枯草、女貞子、山茱萸、玉米鬚、紅景天、麥門冬等有抑制糖原分解,促進糖原合成,能夠降低血糖的作用;絞股藍、虎杖、苦參、知母通過抑制α-葡萄糖苷酶,限制了機體對葡萄糖的吸收;桑葉中含有脫皮固酮有降血糖作用1;少量的蘆筍可以抑制血糖,但是不能使胰島素增加,高劑量蘆筍則可刺激胰腺分泌胰島素釋放到血液中,並能抑制澱粉的消化吸收。

中藥講究辨證論治,是屬於配伍性質,不可大量單用一方,使用不慎,反而造成身體不適,如果有相關需求的糖尿病患者,請至傳統醫學科就診獲取更多專業的協助。

原文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 蘇柏璇,本文轉載自《北醫附醫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