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人才荒 台灣小孩不敢冒險 只追求單一領域第一名

人才培育

行政院21日起一連3天舉行4年一度的「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全科會)廣納各界意見,為台灣訂下短期的科技發展目標。

第11界全科會以台灣2030願景為題,並在會中將針對人才與價值創造、科研與前瞻、經濟與創新,及安心社會與智慧生活四大主題,進行討論。

在針對「人才與價值創造」議題進行討論時,各界發言相當踴躍,也認為除了人才培育,在競才方面如何讓外國人才願意進入台灣是件相當重要的事。

台灣難尋「將帥之才」

引言人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Appier與iKala董事簡立峰表示,每次參加全科會時,問題都只有越來越多,可是從事科研的人數越來越少,今天談論的是2030年,但2010年台灣出生的小孩只有16萬人,是他出生那年(1963年)的1/3,因此,競才可能與育才一樣重要,甚至是更重要。

不過,他也看到,芬蘭一年出生的小孩只有4.5萬人,是個人口只有550萬人的國家,也是全世界的科技大國,芬蘭讓每個孩子都是寶,有差異化,「所以他可以有幾千位優秀的科研人才,可是如果你讓16萬個小孩沒有差異化,就只有第一名跟第16萬名的差別」。

簡立峰以他在Google工作的經驗發現,台灣的人才其實非常優秀,但很難找到甚麼都懂一點的「將帥之才」,因為台灣的教育要的就是第一名,假設一個人只追求物理第一名,就難有時間花在人文社會,尤其他發現台灣新創產業難找到產品經理,因為在美國產品經理通常是商管學院出生可是又懂科技的人擔任,但台灣孩子在商管學院裏頭他要拚最高分,才能申請到好的學校,也讓孩子不敢冒險,去嘗試其他的領域。

台灣面臨人口紅利結束加人才外流雙衝擊

另一位引言人中華創業育成協會理事長黃經堯亦指出,台灣不僅人口紅利即將結束,且還有人口外流嚴重的問題,將在2021年面臨全球最大人才缺口,根據統計2018年73.3萬名國人赴海外工作,在每個產業蓬勃發展下,每個產業都在搶人才,也需要國際人才。

台灣也有非常強的競爭力,如在IMD世界人才排名報告中,排名第20名,優於韓國(第31名)、日本(第38名)及中國(第40名)。但不是好人家就要過來,黃經堯表示,台灣該如何吸引人來?

他說,人才培育談的不是要為產業造就怎樣的人才,要造就的是人,因為人會創造產業,會讓產業更為精進,因此應該建立以人為本的生態系統,創造一個勇敢做夢的機會,而不只是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社會也應給予支持,讓他可以在這裡盡情發展。

黃經堯表示,台灣有很多的國際學生,對待國際學生也非常好、就業也很不錯,但最可惜的是,當他的孩子出生時,對台灣而言這小孩就是外國人,最後只好離開台灣。

受惠疫情外國人才踴躍來台!各界盼法規鬆綁

關於人才培育,台大校長管中閔則把砲口對向政府,認為只有制度與法規大幅度鬆綁與檢討,且針對一些問題要劍及履及,否則4年後再開一次會議問題還是會存在,他更直指,若老是想用「一刀切」的方式,想要培養出多樣異質性人才根本是緣木求魚。

簡立峰則表示,「齊頭式」的薪資概念是重中之重,齊頭式的薪資不可能要求有人才大爆發,如果這件事情不能解決,國際人才進不來已經是其次,連本地人才都失去動機。

台積電歐亞業務及技術研究資深副總經理侯永清表示,國際人才的引進,除了產業必須要有競爭力外,法規是否讓國際人才容易進入、稅務上是否有減免,甚至是生活環境是否讓他在台灣待得下來,都是可努力的方向。

此外,侯永清也說,未來能真正引進到台灣的外國人才,可能還是一小部分,更要思考如何運用不能進到台灣的人才。他認為,台灣要有連結全球的快速網路,大公司可以事件,但中小企業若無法做到,未來在傳輸、運用大數據資料上就可能出現問題,建議政府未必要獨立興建快速網路,也可以與微軟、Google合作。

國發會在會中指出,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雇用法在2018年上路,針對特定專業人才有核發「就業金卡」,且不受限於是否受聘,鼓勵專業人才來台做新創,且與2年前核發500張相比,今年核發張數上千張,一部分是因為美中貿易戰後全球產業鏈調整,台灣的實力被看見,一部分則是台灣防疫表現優異,將把握這次疫情的契機,積極延攬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