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打了胰島素...糖化血色素仍超過8.5%?醫籲糖友:做「1件事」降心血管疾病風險

醫藥保健

台灣糖尿病人口在去年已超過230萬,幾乎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種身體醣分代謝功能老化或異常的慢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血糖上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指出。

隨著人口高齡化、醫療技術進步,糖尿病病友10年內大幅增加,且有高齡化的趨勢,65歲以上佔總糖尿病人口50%、40-65歲佔總糖尿病人口45%。黃建寧表示,糖尿病雖不至於立刻致命,但慢性併發症很容易被忽視。

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蔡世澤指出,2002年發現台灣糖尿病控制並不理想,「2002年糖尿病衛教學會調查,糖化血色素小於7的只有21%,大於9的高達43%,那時候其實是在台灣最好的團隊照顧下,但結果還是這樣。」他表示,糖化血色素越高,病發症的可能性越高、將來的花費會越多,「但經過10多年大家共同的努力,大於9的從43%降到12%。」

糖尿病的積極治療需多管齊下,包括飲食、運動、血糖監測、藥物控制等。不過許多糖尿病友仍有疑問:為何已經施打胰島素了,糖化血色素卻還是沒達標?

5成糖尿病友死於心血管疾病

黃建寧指出,過去許多糖友因便利性不足與錯誤迷思,延誤胰島素治療時機,導致血糖控制無法達標,反而造成心血管疾病等共病風險增加。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數據顯示,糖尿病友死亡主因最大宗為惡性腫瘤與心血管疾病,更有約5成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

台灣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黃建寧指出,綜觀全球糖尿病糖友約6成是亞洲人,與亞洲人飲食習慣、體質構造有關。「雖然近年來治療發展愈趨進步,疾病本身帶來的危害風險已大幅降低,但仍有多數病友曾因糖尿病併發症及其他共病而身陷險境。」

黃建寧也指出,過去許多糖友因便利性不足與錯誤迷思,延誤胰島素治療時機,導致血糖控制無法達標,反而造成心血管疾病等共病風險增加。蔡世澤進一步指出,胰島素明年即將邁入100歲,已發展出多種治療選擇,其中新型胰島素突破過去治療困境,因此糖友無須過度擔憂。

為何已施打胰島素,糖化血色素仍沒達標?

蔡世澤表示,胰島素發明至今不斷進步,早期的治療穩定血糖的時間僅能持續16-18小時,現在已有超過24小時穩定控糖的長效胰島素,也有可同時控制空腹及餐後血糖的胰島素,能讓糖友彈性選擇補充時間,並有效降低夜間低血糖風險。

不過許多糖尿病友仍好奇,為何已經施打胰島素了,糖化血色素卻還是沒達標?蔡世澤指出3點原因,包括:

1.太晚開始使用胰島素。台灣糖友病程平均10年以上、A1C超過10%才開始

2.未積極強化或優化治療,因為缺乏自我監測血糖的指引。

3.糖化血色素代表的是空腹血糖和飯後的血糖綜合指標。因此當發現自己空腹血糖正常,而糖化血色素仍不理想的時候,就表示自己的飯後血糖偏高。

許多糖尿病友仍好奇為何已經施打胰島素了,糖化血色素卻還是沒達標?(圖片來源/buri@photoAC)

「餐後血糖控制是否達標是控糖方式是否有效的重點!」黃建寧也表示,過往糖友一天需補充2-4劑胰島素,或搭配使用口服藥,不僅容易忘記,出門在外更是執行不易,「因此糖友常會自行減少使用次數,讓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外,更容易影響空腹及餐後血糖控制,長期下來除了有夜間低血糖風險,更會因而引發併發症,使得糖友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久而久之影響治療的決心與信心。」

根據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台灣胰島素的使用率逐年成長,到2014年使用率12%,但與歐美使用率20-30%相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蔡世澤表示,部分糖友對於胰島素仍存有誤解,例如誤解使用胰島素治療代表症狀加重,或日常生活不便,因而拒絕及時使用胰島素治療,導致控糖無法達標。

糖化血色素超過8.5%...做「這件事」降心血管疾病風險

目前全台約有超過60-80萬糖友需要胰島素治療,當中卻僅40-50%使用。蔡世澤指出,臨床研究證實,對於糖化血色素超過8.5%的患者而言,及早補充體內胰島素以穩定控制血糖,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黃建寧提醒,除了先天因素,餐後血糖飆升引發波動更是造成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主因。國際研究證實,對於高血糖糖友而言,及早補充胰島素以穩定控制血糖,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糖友更應及早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積極控糖、降低併發症發生機率。

從2000年到2014年間,糖尿病患者年齡標準化的死亡率從1.5%下降至0.9%,下降近逾4成。蔡世澤提到,除了治療藥物演進外,提升控糖觀念也有助降低糖尿病患者共病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對糖友而言,能穩定控制空腹與餐後血糖,且藥效長、降低頻繁使用的不便性,可提升規律治療意願,是未來治療的重要趨勢。」

黃建寧也呼籲糖友,可主動與醫師討論,依據需求與必要性,共同擬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同時兼顧控糖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