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共產黨分裂恐削弱中國在南亞勢力 親印度政黨有望重返執政

國際

印度和中國在喜馬拉雅山區拉達克(Ladakh)的領土爭議尚未落幕,雙方才架起暖氣準備長期抗戰,兩國在另一喜馬拉雅國家尼泊爾又展開角力。

《華爾街日報》報導,近日尼泊爾政局動盪,執政黨尼泊爾共產黨內鬨惡化,尼泊爾總理奧利(K.P. Sharma Oli)失去黨內支持,日前乾脆「砍掉重練」宣布解散眾議院,擬於2021年4月舉行國會大選。

由於2017年上台的尼泊爾共產黨親中,若其分裂導致選票分散,親印度的反對黨尼泊爾國大黨(Nepali Congress)便有機會重新掌權,削弱中國對尼泊爾的影響力,還有他對喜馬拉雅區域的掌控。

一帶一路要打通中、尼隧道

儘管中國試圖為尼泊爾共產黨內不同派系協調,確保它能繼續主掌國會,多名黨內領袖卻早對總理奧利獨攬大權感到不滿,雙方已是「貌合神離」。

黨內人士及政治分析師指出,尼泊爾共產黨很可能在大選前正式分家,一方以總理奧利為首,另一方則由同黨議員普薩(Pampha Bhusal)領導。

尼泊爾共產黨是南亞最大共產黨,2018年由奧利的「聯合馬列」(Unified Marxist–Leninist)和普薩的「毛主義中心」(Maoist Center)兩黨合併而成,因此如今面臨分裂,似乎也不令人意外。

為扭轉奧利解散國會的決定,多個團體已向法院申訴,尼泊爾最高法院自23日開始審理此案。

中國駐尼泊爾大使館發言人表示,中國不干涉他國內政,無論由誰掌權,北京都有信心與尼泊爾的一帶一路計畫繼續執行。

和印度以外的南亞國家一樣,尼泊爾參與了一帶一路,藉中國資金建設喜馬拉雅山區鐵路,還有連接兩國的隧道,不過這些計畫目前仍處於規劃階段。

不爽印度干政轉向中國

中國勢力在尼泊爾崛起的關鍵,可追溯至2015年。

傳統上尼泊爾和不丹同是印度的「老弟」,然而比起不丹乾脆將軍事和外交外包給印度,尼泊爾對印度亟欲介入其政治感到不快,因此轉向中國,希望藉此制衡印度。

2015年,由於不滿尼泊爾新憲,其與印度接壤的邊境少數民族發起抗議、封鎖邊境關卡,阻止燃油等重要產品從印度進口,此舉重創尼泊爾經濟和民生活動。

由於印度同樣不支持尼泊爾新憲,許多尼泊爾人相信這場示威是由印度煽動,助長了該國境內的民族主義浪潮。

在此背景下,2017年「聯合馬列」在國會大選中勝出,成為第一大黨,2018年它與「毛主義中心」合併,尼泊爾共產黨的國會席次因此超過半數,為174席(63%)。

在公立學校設中文課

由共產黨執政的尼泊爾轉向親中,當中國亟欲擴張全球影響力,尼泊爾也樂於接受北京資金,以加速經濟現代化,並減輕對印度的依賴。

此後中資在尼泊爾大幅成長,過去3年已達印度外資5倍以上,2019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加德滿都,是中國25年來首次有領導人出訪尼泊爾。

而在習近平抵達前,外媒指尼泊爾警方逮捕了數名流亡藏人及販賣西藏雪山獅子旗的小販。

習近平到訪後不久,《加德滿都郵報》(The Kathmandu Post)報導尼泊爾政府同意在公立學校安排中文教育,並在特里布萬大學(Tribhuvan University)設置孔子學院,當時尼泊爾已有85所公、私立學校提供中文課程。

此外,尼泊爾和中國也合作研究、調查喜馬拉雅山區,今年雙方達成協議,12月8日公布世界最高峰聖母峰官方高度為8848.86公尺。

在宣布新高度儀式上,習近平還特別發表聲明,指中國和尼泊爾會以「戰略合作夥伴」的身分繼續攜手向前。

印度仍是尼泊爾最大貿易夥伴

然而,如今國會大選將提前整整一年半舉行,尼泊爾共產黨若因分裂而失去政權,國大黨重新上位,尼泊爾很可能重返與印度交好的傳統外交路線。

特里布萬大學國際關係教授Khadga Khatri Chhetri認為,印度對尼泊爾的影響力會再度上升。

儘管中資大舉流入尼泊爾,印度至今仍是他最大貿易夥伴,而且作為內陸國尼泊爾嚴重依賴印度港口;兩國亦開放邊境,雙方國民不須簽證就能到另一國旅遊、工作和居住。

根據《加德滿都郵報》,尼泊爾2019年對印出口佔整體68%(約6.5億美元),創下20年來新高,主要產品是化石能源;尼泊爾對印進口佔比則稍微下降,但也仍高達65%左右,主要是合成纖維、調味水(flavored water)和香料。

此外,兩國人民皆以印度教為主要信仰,在文化及價值觀上相近,而且印度軍隊中亦有尼泊爾知名的廓爾喀軍(Gurkhas)。

被譽為「最強傭兵」的廓爾喀人是尼泊爾部族之一,他們驍勇善戰、訓練精良,英國、新加坡等國亦雇用他們參與作戰或維安,例如2015年馬習會、2018年川金會都有尼泊爾廓爾喀士兵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