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看台北》融合新舊建築的城市美學 迎接下一個台北城中新樣貌

影像觀點

論每個國家的第一線城市,大家口中的第一印象,都具備文明、發達與亮麗現代感等條件,而提到過去台北市,經歷了多次整治,如今的所呈現獨特的新舊融合面貌,也許更能代表台北市的印象。

圍繞台北車站、北門至西門的城中區域,是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首推的台北市改造的起步「軸線翻轉」,推出的西區門戶計畫包含拆除忠孝橋、建置北門廣場,以北門為中心改造老城區,未來則是要銜接東區門戶計畫,隨著北流、瓶蓋工廠陸續完工,加上南港車站三鐵共構優勢,未來將扮演台北再生的重要一環。

同時城中區也是臺北市潮流代表,國內外旅客重點造訪的商圈,北市府為更加繁榮在地商圈,並重現「以人為本」、「再現歷史」之目標,使鄰近西門町的北門重現歷史光華,讓西門町與門戶核心的臺北車站連結更為緊密。

曾有「鬼屋」之稱的台灣鐵道博物館,經過了16年的整建後開放。(攝影/趙世勳)

儘管現在國外疫情嚴峻,邊境管制並未鬆綁,或許台北這座城市能趁此空擋逐一開放改造後的嶄新公共空間,不止是帶給民眾新鮮的體驗,也盼望在疫情解封的那一天到前,再度成為吸引國外觀光客的賣點。

繼台博館還有攝影文化中心 台北市城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台北市城中區是台灣近代歷史起點,歷經政權更迭,周遭許多清朝、日治時期的建築群被指定為國定古蹟,完成修復再利用,透過硬體建築修復,保留有形文化資產,也傳承建築知識、工藝技術等無形文化資產。

以台灣鐵道部園區為例,歷經16年努力完成修復,內部整建後也保留日治時期的完整格局,包含廳舍、食堂、八角樓、電源室、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6個國定古蹟,皆為日治時期陸續建造;另外還包括台北工場和清代機器局的圍牆遺構2個市定古蹟。民眾可以看到當時清領、日治與民國時期鐵道發展史,也是台北邁向現代化發展的核心。

台灣鐵道博物館內,保留著日治時期的裝潢陳設。(攝影/趙世勳)

大家所期盼的,還有正準備開放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建築物原為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戰後由台灣省政府成立的省營台灣航業公司接受,改名台航大樓,作為北部重要的攝影文化中心基地,經文資局、台博館修復及管理,如今再轉由國美館管轄。

這也是在台北城中一帶,除了滿是公部門如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等建築,算是集結了人本、歷史與文化等元素的公共空間,讓大家對於台北市城中的印象,不再停留所謂的「中華民國美學」,而是讓台北市作為「文明國家」的起步。

鄰近台北車站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鮮明色彩的日式格局建築顯得格外突出。(攝影/趙世勳)

擺脫中華民國美學 整頓台北新市容的下一步

比照數年前與今日的台北市,雖然曾被民眾抱怨老舊建築太多、長得太難看,甚至無法與中國的一線城市相比,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指出,台北市設市了100週年,台北有百年的文化與歷史,卻也有30萬戶超過40年以上屋齡的舊房子,難以全部翻新重投來過。

無可否認,自忠孝橋拆除後、北門再見風華那一刻起,周遭的老舊建築也跟著逐一改建,伴隨許多咖啡廳、藝廊的進駐,並且打造成現代融合復古的樣貌。

這裡曾是老相館的聚集地,經過轉租、重新裝潢之後之後,如今是一間日式咖啡廳。(攝影/趙世勳)

北市府有公佈2.0版計畫,未來將分為4大類別,包含智慧化建設、公共環境整備、文化資產活用及土地開發建設等,共計17項子計畫持續推動中,持續建構友善的人本環境、逐步落實城市博物館概念,同時也藉由大型開發案推動,來帶動舊城區的商業氛圍及增加產業多元性。

整頓市容需要日積月累的實踐,也許不像日本東京那樣光鮮亮麗、美國紐約那樣的忙碌步調、又或是法國巴黎具有浪漫情調,作為古今中外的台北市城中區,或許在現代城市中保留文化底蘊與人味才更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