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特效開啟台劇新篇章 導演馬毓廷談《妖怪人間》

人物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除了人類還有許多不同的物種,有些生物比人類更早在地球上出現,並且擁有特殊能力……,我們統稱他們為妖怪。為了保護妖怪與人類不互相干擾或是彼此衝突,政府特地成立了『特殊住民協調處』,讓人類與妖怪能夠相互溝通。」這種世界觀設定在國外影集中並不罕見,在台灣的電視圈卻是首次上演。

去年春天播出的《妖怪人間》主角是「地牛」、「火麒麟」、「墓坑鳥」等台灣傳說裡的妖怪,製作團隊用大量特效讓他們呼風喚雨,導演馬毓廷更是一個人身兼數職,寫劇本、導戲,還擔任特效指導,整個劇組用「憨膽」在特效向來是點綴的台灣電視圈裡,闖了一條全新的路。

「對我來說特效是解題。如果我有充分的資源,我可以硬碰硬去把它做出來,但今天在台灣做特效片挑戰很大,我反而覺得很有樂趣:預算就這樣,你要怎麼去解這題?」求學時代看了馬奎斯的〈流光似水〉之後就鍾情奇幻題材的馬毓廷,為了拍出奇幻故事中相當視覺化的情節,從網路、工具書開始摸索自學特效,一路從興趣做到專業,在自己的作品裡放入動畫,也用特效幫助其他導演解題。

製作特效的費用本來就不便宜,與其硬是要做出最好的效果,馬毓廷會試著幫他們以最節省預算的方式,達到順利傳達故事的目的。那之前有這些經驗,這次在拍《妖怪人間》時是不是就掌握的更快、有餘裕得多呢?馬毓廷苦笑著大喊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談起台灣妖怪,他跟大家一樣所知不多,因此這次的《妖怪人間》光是劇本撰寫就花費了他一年半的時間,先是跟著《妖怪台灣》的作者何敬堯一起進行田野調查,了解這些妖怪背後的歷史背景。「深入了解越多、資料量越龐大之後,我卻有點害怕,因為發現每個妖怪牽扯到的文化太廣泛了,同一個妖怪在天主教、原住民文化或是道教裡,都有不同的故事。所以我很怕說錯話,覺得只用一個觀點去概括所有文化,好像是一件很不好的事。」

近百年的妖怪文化,只用半年的時間是無法梳理完的,最後馬毓廷只好捨棄這些文化脈絡,改用哲學的方式去釐清妖怪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應該犯錯就犯錯,我後來才意識到自己太小心了。有些觀眾會說他們想要看妖怪背後的歷史脈絡,我才發現電視劇最重要的其實就是滿足觀眾,而不是像論述那樣,要有很多邏輯才可以,但我當時太卡在其中了。」

第一次製作奇幻電視劇,過去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以參考,加上時間和預算的壓力,馬毓廷和製作團隊最後邊拍邊找場景,結果那些未確定的場景來不及先實測是否符合特效需求,導致現場不確定因素太多,身兼導演與特效的馬毓廷形容自己就像多頭馬車在燒,顧此失彼,「尤其是第一集拍攝過程最多災多難,導致它有點零散拼裝,因為太慘烈了,我都跟製片說,我可以假裝第一集弄丟嗎?就從第二集開始播觀眾應該也看得懂。」

一邊開玩笑一邊認真的說著,自己真的覺得二、三集之後越來越好看,也有很多觀眾批評著,還是把八集全看完了,「我也覺得他們批評得很好,因為觀眾就是太有期待,才會罵你啊! 所以雖然有很多可惜的地方,但我相信整個團隊都盡力了,我也盡力了,這就是最好的結果,因此也非常感謝那些喜歡這部作品的人。」

台灣的電視劇從過去偶像劇蓬勃到後來的「十年寒窗無人問」,近年逐漸轉型,題材越來越多元,身為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馬毓廷和整個製作團隊這次在有限的時間和預算裡,大膽地挑戰了一回,結果如何留給時間去評論,面對台灣奇幻劇的未來他則是很有信心,「因為經驗是被累積起來的,現在越拍越成熟的類型,也不是一步登天的,劇組拍過會有經驗,演員對空氣演戲演多了,經驗值就累積起來了。這就是是一個社會氛圍,很多導演都想做出好東西,所以台劇也一定會越來越好啦。」《妖怪人間》在去年的春天也貢獻了一分養分,期盼著台劇走過寒冬後,在迎來的夏天裡能夠順利成長茁壯……。

馬毓廷

生於台灣台南,1997年高中就讀美術科系,擁有傳統美術訓練再加上有別於⼀般導演的另類身分「視覺特效指導」,讓畫面的可能性更多樣化,更富想像力。擅長「奇幻」題材的馬毓廷導演,已獲得多個國內外獎項的肯定,曾入選全球最大奇幻影展錫切斯影展(Sitges Film Festival)、INDPanda short Film Festival、高雄電影節、金穗獎…等。

本文轉載自《日日好日》,作者:羅盈竺,非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