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飲食文化 在桃園打造第二個家

生活品味

在中壢經營「清真合醬菜館閃妹小廚」的閃淑娟來自緬甸瓦城,20年前初來台灣,每當想念家鄉的時候,只要打開醬菜配米飯品嚐,便能重溫兒時與家人團聚的時光。隨著移入桃園的新住民急速成長,閃淑娟開始將自製醬菜分享給大家,並且跟符合清真肉品宰殺規範的廠商合作,以味覺作為嚮導,帶領新住民朋友透過正統的清真飲食文化,留在桃園,把桃園當成第二個家鄉。

如同台灣人之於魯肉飯,以正統風味的醬菜搭配米干、米飯,就是最具緬甸風情的家庭料理。閃淑娟店裡販售的蝦醬、豆腐乳、蕎頭、醃菜等醬菜,採用天然原物料發酵製作,不僅符合清真飲食規定,獨有的鹹、酸、辣滋味,更能誘發新住民的鄉愁,讓不少遊子特地到中壢購買囤貨。

身著傳統穆斯林服飾,閃淑娟正熟練地準備餐點。

提到製作醬菜的甘苦,閃淑娟笑說,「最大的敵人是氣候!」縱使擁有媽媽的料理秘笈,因為兩地氣候不盡相同,總做不出一樣的風味,不小心還會讓食材發霉,著實讓她苦惱許久,「後來比較能掌握台灣的氣溫,加上手感的累積,才能還原最道地的緬式風味。」各式風味的醬菜在閃淑娟的努力推廣之下,連續兩年入選為桃園的金牌好禮,對閃淑娟來說,參加比賽是一種學習,評審給的意見是讓她進步的動力。

閃淑娟的自製緬式醬料,原本只是單純分享給親朋好友,如今已成為桃園知名伴手禮。

穆斯林的清真飲食文化中,規定不能吃豬肉、不可飲酒,豬肉以外的肉品,在宰殺前得先念誦「奉真主之名」,烹煮前須將血放乾,確保食品乾淨清潔,因此吸引不少提倡動物友善的饕客前來品嚐。閃淑娟提到,「餐廳使用的雞肉皆符合清真飲食條件,雖然成本較高,不過口感也更加柔嫩、順口。」因為嚴格遵守清真飲食文化,閃妹小廚也獲得中國回教協會授證穆斯林友善餐廳。店裡使用雞骨高湯熬煮的米干,是招牌餐點之一,加入雞肉片,以及緬甸料理缺一不可的雞肉紹子醬、蝦醬、蒜酥、芝麻油、辣油,不論宗教背景、只論口味,人人都會愛上這濃郁鮮明的風味。

居住在桃園的日子邁入第20年,閃淑娟前進校園、社區演講,或是辦理料理體驗活動,讓更多人瞭解悠久的清真飲食文化,希望能減少大家對清真飲食的誤解,「我們會邀請印尼穆斯林朋友,一起製作當地的婚宴料理,共同分享品嚐。」她更透過新住民築夢計畫,將餐廳後方改造為穆斯林文化小學堂,「我們教大家製作齋戒月常吃的囊餅,讓大家更熟悉我們的文化。」

「囊餅」是穆斯林料理的重要一環,尤其在齋戒日時,通常都以此果腹。
清真合閃妹小廚擁有清真飲食認證,讓穆斯林朋友吃得安心。

落腳臨近清真寺的龍岡地區,閃淑娟也大力推薦當地的居住環境,「因為清真寺在附近,要做禮拜很方便,附近也形成穆斯林聚落,我常常推薦朋友搬來這邊,這樣老了之後,我們還能一邊在附近散步、一邊話家常。」閃淑娟從飲食文化出發,用料理連結在地穆斯林生活,更拓展到無信仰的群眾,吸引他們認識清真飲食,讓清真飲食在桃園生根,發展出多元共融的風貌。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