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和解!不要小看童年「情感忽略」的影響

書摘

什麼叫做「與自己和解」?就是承認並接受自己所有的經驗與情緒。

小時候我經常一個人孤零零在家,父母為了生計必須出外工作,經常把我一個人留在家。早上我常常沒吃早餐、空著肚子自己一個人走路去上學。放學回家後我餓了,但家裡沒有人,也沒有東西吃;就算有東西吃,我也必須自己去熱放在餐桌上的飯菜,替自己弄晚餐、餵飽自己,這是家常便飯。

那個年代,家貧、父母為了討生活,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說這故事的目的不是要去怨怪父母,不是的,我知道他們盡力了,但我必須承認這個事實—事實就是:小時候的我是被忽略的,童年的我並沒有得到妥善的照顧與關愛,我是被迫獨立的。知道並承認這樣的事實很重要,為什麼呢?請看以下案例:

別小看小時候的情感忽略

俊雄家裡有五個兄弟姊妹,他排行最小。

從小的記憶裡,母親總是一天忙到晚,忙得團團轉,一直都在做家事,沒空理他。小時候在家裡,他感覺自己像空氣,經常被忽略。哥哥姊姊不會跟他玩,因為他太小了;媽媽忙家事,大多時候也沒有辦法照顧到他。

一天傍晚,媽媽幫他洗好了澡,還沒有穿衣服,媽媽突然想到廚房鍋裡的菜還在煮,於是就叫他站在板凳上不要動,然後媽媽就趕到廚房煮菜。他很乖,真的沒有動,一直光著身子站在那裡,就這樣站了快一個鐘頭。

是的,媽媽把他忘記了,忘記他沒穿衣服,還光著身子、站在冬天的冷空氣裡。那一次他感冒發燒了好幾天。

說起這個故事時,俊雄眼裡依舊泛著淚光。是的,他也是一個被忽略的小孩。

長大的俊雄經常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很難跟人建立親密關係,這就是他來找我談的原因。

另外一名個案麗青也是。五歲的時候,有一天她發現自己養的小黃狗突然不見了。她很著急、很傷心,一直問媽媽:「小黃呢?小黃呢?」不管怎麼問,媽媽就是不理她,忽視她的焦慮。

小狗不見了,麗青好難過、好傷心。她哭了,哭著要找小黃,但媽媽依然不理她。於是她哭得越來越大聲,想要引起媽媽的注意,更想要媽媽來安慰自己。

但是媽媽在她面前走來走去,假裝沒事,完全無視她的悲傷與哭泣。最後,媽媽被惹毛了,對著麗青大吼:「妳再哭我就把妳丟出去,就跟那隻狗一樣把妳丟掉。」

媽媽一說,小麗青就更難過了,原來小黃狗是被媽媽丟棄的,於是她哭得更傷心了。不知道哭了多久,最後她哭累了,倒在地上就睡著。

這個小時候被「情緒忽略」的記憶是她的童年創傷,更是她心中永遠的痛。痛的不是小黃狗不見了,而是她遭受母親嚴重的情感忽略。後來她經常做惡夢,夢見自己跟小黃一樣被母親拋棄,而當年那個小女孩悲傷地躺在地上哭泣的畫面,更不時地出現在她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面對真相,才能理解情緒背後的始作俑者

請不要輕忽情感忽略對我們的影響,這對我們的自尊、安全感、自我認同都有很大的影響。

在我們的家庭裡,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略其實經常發生,我們總是習以為常,覺得這沒有什麼──那是因為你不知道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必須為此付出多少代價。

或許有人要替父母叫屈,覺得父母絕對不是故意要忽略孩子,那是因為要養家餬口、太忙、壓力太大等等。你說的這些「道理」我統統都懂。再說一遍,我說這故事的目的不是要去指責父母,更不是要父母向我們磕頭認錯,請不用那麼緊張,也不須這麼防衛。我只是想要指出一個事實而已,這個事實是:我的童年並不完美,我的父母也不完美,從小我就是一個被忽略的小孩。如此而已。面對真相有這麼難嗎?

認清真相是為了把當年受忽略的自己擁抱回來。目的不是為了指責誰,而是為了療癒自己。

認清真相以後,你才會去理解:「為什麼別人已讀不回,我就要焦慮個半天、生氣憤怒,覺得自己被忽視、被遺棄了?我怎麼了?」

如果無法溯源,回到源頭去看見、去理解情緒背後那個「始作俑者」,我們就永遠無法為現在的困境解套。

和解之道:擁抱當年的自己

當你認回小時候自己被忽略的經驗以後,你才明瞭:「為什麼有時候我會這麼敏感?」「為什麼我會那麼沒有安全感?」「為什麼我這麼害怕麻煩別人?」透過溯源,我理解了自己、寬恕自己,同時也去擁抱了當年那個「被忽略的自己」。

如此的理解,有助於我們為自己的人際困境解套,讓我們不再受困於「被忽略」的過往經驗。理解就是療癒。

你不用完美,但你要完整。」把小時候被忽略的自己認回來以後,我們的生命就完整了。

當年被忽略的情緒(委屈、害怕、空虛、失落、憤怒)因為被看見、被擁抱了,如此才能真正過去,不再繼續困擾著現在的我們

當我們承認事實、療癒自己時,才有可能帶著愛與慈悲,去理解我們的父母:「為什麼當年他們要把我送出去給別人帶?為什麼他們當年不理會我的哭泣?」透過理解,我們才能真正地寬恕父母,與父母和解。

請記住,與父母和解的第一步,就是先與自己和解。如果不先跟自己和解,你不可能與任何人和解。

什麼叫做「與自己和解」?就是承認並接受自己所有的經驗與情緒,不管是童年受暴、受虐、被性侵或情緒忽略等等,不管發生什麼,統統認回來。這是你的救贖之道,也是你跟自己的和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