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6旬翁患淋巴癌...染新冠後腫瘤竟消失!背後原理是?腫瘤科醫師解惑

生技醫療

全球新冠疫情大爆發,近日在《英國血液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發表一篇臨床案例,提到英國一名罹患淋巴癌和腎臟病的61歲男子,在罹患新冠肺炎後,腫瘤竟然消失了!

文章中提到,該英國男子在移植腎臟失敗後,3年來沒再接受免疫抑制治療,且因突然爆瘦及淋巴結腫大被送院檢查,確診霍奇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癌細胞更已擴散全身。

該男子發現罹癌後,某天突然呼吸困難喘息急促而住院,結果得知確診新冠肺炎,經過11天的住院休養症狀逐漸緩和,便出院回家。男子在休養期間並未使用任何皮質類固醇、免疫化療等方式治療,但4個月後,PET/CT(正子斷層造影)檢查發現,這位男子體內大部分腫瘤都消失了、淋巴結腫大的情況也有所減輕,且腫瘤指數也大幅下降。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真的有可能發生嗎?又是什麼樣的原理導致的?

染疫後腫瘤竟消失?醫解惑:免疫療法原理

台北榮總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提到,這個原理正是免疫療法的原理。

陳明晃表示,在很早之前就有類似的情況發現,「免疫療法在最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其實就發現有些癌症病人,在一次很嚴重的感染後,腫瘤竟然不見了,很早之前就有這樣的數據,因為發現這樣的事情,免疫療法才開始發展。」

癌症免疫療法的歷史,其實早在19世紀末期就被提出,但一直到今日才慢慢見到曙光。根據資料顯示,當時有一位名叫William Coley的醫師嘗試著以細菌感染癌症患者,希望透過這些細菌誘發免疫反應,來得到較好的療效,也成功改善癌症患者的預後。

陳明晃指出,在最原始的免疫療法,後來讓病人去打一些內毒素、甚至刻意去感染,看腫瘤會不會消掉。他解釋,原理是利用感染時會刺激發炎反應,「發炎反應可能剛好某一個淋巴球或免疫系統被活化時,運氣很好同時對該病患的腫瘤有幫忙。」

陳明晃表示,「最古老的免疫療法是促進發炎,所以打的是一些沒有專一性的介白素(Interleukin,簡稱IL)像是IL-2、IL-6,但是哪一種其實也不清楚,後來越來越清楚後,才發展現在的PD-1、PD-L1、CTLA-4抑制劑。」

醫師指出,英國男子的案例屬於特例,但符合免疫療法的原理。(圖片來源/fernandozhiminaicela@pixabay)

研究人員:個案屬罕見病例

是否可能有更多類似這樣的案例?

陳明晃表示,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這個案例特別點是在於他是新冠肺炎,但也的確是特殊案例不常發生,這種經驗是無法複製的,只能說說上帝給他關了一扇門卻給他開另一扇窗。」也有研究指出,免疫療法這類新藥僅對少數約20%的癌症患者有效,再加上目前免疫療法的價格昂貴,並非所有人都能負擔。

至於是否可能復發?

陳明晃表示目前很難知道,還要看後續,「但這種如果是因為自體免疫去殺腫瘤,不是靠標靶或藥物,有效期有機會比較長。」他也提到,目前比較傾向找到哪些病人給藥效果比較好再給,就是所謂的生物標記,或是不要單用藥而是跟其他藥併用。

研究人員指出,目前未能確認男子體內腫瘤消失原因,但他們假定新冠病毒觸發了人體抗腫瘤免疫反應。但研究人員也強調,此案例屬罕見病例,不代表新冠病毒或其他病原體能用於癌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