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夫特訪台突喊卡 是美國在試水溫還是被華府踩剎車?

美國政治

美國國務院突然宣布取消所有官員的海外訪問,理由是確保順利交接,不過有外媒指出,是歐盟高官拒絕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會面,導致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訪台一併「喊卡」。

然而,國際法專家宋承恩認為克拉夫特取消訪台有其政策面意義,不必然是被歐洲與蓬佩奧掃到颱風尾。

宋承恩分析,克拉夫特主張的台灣「完整參與」(full participation)聯合國體系,與美國當前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meaningful participation)並不同調,一方面可能是美方想「試水溫」,但也可能是衝得太快遭內部「踩剎車」。

克拉夫特與美國對台政策不同調

克拉夫特所謂「完整參與」是指台灣正式加入聯合國,相較之下美國政策的「有意義參與」不強調名分,支持台灣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但不一定鼓勵台灣成為會員國。

宋承恩指出,華府或許有人認為克拉夫特的提議過於躁進於是喊卡,至於反對聲浪出自何方,國務院、兩黨或者候任總統拜登(Joe Biden)的團隊都有可能。

如果是拜登或民主黨出手,新任政府以政治倫理為由喊停看守政府決策,確實有其正當性,符合民主原則。

無論是哪方中止出訪,都可能反映出華府的分歧。或許克拉夫特訪台有蓬佩奧個人政治計畫,或者共和黨想藉此對抗中國,但不受某方勢力認可,而若牽涉到美國內部政爭,台灣這次先不涉足其中未必是壞事。

然而也有一種可能性是,在國務院、兩黨及拜登團隊都不反對甚至樂觀其成的情況下,華府想「測試」台灣能走到哪個地步,但最後因故中止。

「如果是這樣,那就可惜了」宋承恩說,「克拉夫特明言她來台是要討論台灣的國際參與,這對台灣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世界了解台灣的國際困境」。

歐洲為自身利益婉拒蓬佩奧

至於歐方婉拒的說法,宋承恩認為,一方面可能是歐洲國家擔心蓬佩奧與拜登政府不同調,與他會面反傷自身利益還有與美國新政府的關係,一方面可能單純不願為蓬佩奧衝高聲量。

「歐洲盟邦有這些疑慮,並為自身利益作打算是很正常的」宋承恩表示。

有人將蓬佩奧視為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接班人,宋承恩指蓬佩奧的政治盤算、是否繼承川普或者乾脆與之切割尋求更高政治發展,都會影響美國政治勢力版圖。(圖片來源/Twitter@mikepompeo)

因此,宋承恩倒不認為歐盟是因國會暴動而出於道德原則拒見蓬佩奧,但是媒體與外界這樣理解,對美國形象確實是一大打擊──堂堂民主世界領袖,卻因國內政爭導致外交體系失能。

此外,美國是在香港大抓捕下被迫出招制中,蓬佩奧譴責北京外再加碼宣布克拉夫特訪台,如今美方也許認為警告目的已達到,訪台計畫便不是那麼必要。

民主黨追殺川普,拜登執政恐無寧日

離拜登就職還有7天,儘管川普日前宣布將和平轉移權力,宋承恩認為1月20日正式交接前,美國政局恐怕都還有變數。

「民主黨致力彈劾川普就是一場『大惡鬥』,而川普陣營不會坐視不管」宋承恩指出另一種可能性,即國務院取消出訪行程,可能正是共和黨有大動作的前兆,因此要求黨內官員不要離開美國。

川普發動軍事政變甚至導致內戰爆發,儘管這類前景常被譏為「陰謀論」,宋承恩認為仍不能否認它卻是是其中一種可能性,而這絕對導致世界劇變,美國無暇他顧下國際勢力分布將再度洗牌。

即便美國政權和平轉移,政府能維持穩定運作,宋承恩警告美國政爭恐怕仍會持續下去,兩黨換個位置繼續惡鬥。

宋承恩認為民主黨透過彈劾追殺川普就「相當不智」,因為如此一來共和黨定會全力反撲與掣肘,就算拜登上台美國也永無寧日

談及社群媒體封殺川普引發的言論自由危機,宋承恩指民主制度確有修復能力,但問題在於「美國的民主是否強韌到足以自我修復,將亂象導回常軌?」

台灣該幫美國回穩,而非倒戈中國

目前美國最嚴重的亂象之一,便是社會極度分裂,並與種族、階級問題交織成在一塊,川普往往被指為罪魁禍首,但宋承恩並不認同。

「美國建制派不擇手段打壓川普及其陣營,主流媒體不管選舉爭議,社群平台更加以掩蓋這些事情」宋承恩說,「他們同樣得負起社會分裂責任」。

拜登曾說「我會是全美國人民的總統」,宋承恩質疑,支持川普的7500萬選民中有4成認為選舉有舞弊,為何拜登卻忽視這些聲音,一味表示「毫無證據」甚至指控他們「叛國」、「煽動政變」。

「消弭分裂與政爭需要智慧」宋承恩表示,這攸關拜登是否能傾聽這些人,還有民主黨是否能為大局放下,以凝聚美國內部力量,繼續領導國際社會。

有鑑於民主黨過往紀錄,拜登安坐白宮恐代表美國挺台減弱,長期來看對台灣確實不一定有利,然而「美國不穩定對台灣一定不利」。

宋承恩坦言他對美國情勢、美中對抗並不十分樂觀,但也強調這不代表台灣就得跟隨「疑美論」倒戈中國,因為「跟著中國是死路一條,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幫助美國回穩,並聯合更多盟邦」。

台灣「護本」並靜觀其變

隨著美國政黨輪替,台灣在2021年又將面臨新一輪挑戰與變局,不過宋承恩認為台灣倒無須害怕,其戰略位置、半導體產業和防疫表現皆占優勢,應該繼續「護本」。

儘管台灣未來要在國際參與上有所突破,例如入聯等等,機會恐怕相當渺茫,但在川普執政時期亦大有斬獲,例如《台灣保證法》、《台北法》、定期軍購、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還有蓬佩奧明言「台灣不是中國一部份」,「我相信這些東西是穩的了」宋承恩說。

宋承恩相信拜登政府上台後,定會全盤清點川普的外交政策,包括對中、對台政策,評估哪些可以繼續、哪些需要調整,然後形成新的外交策略──退守內政?或者與盟邦合作繼續領導世界?

中國則是另一觀察重點,北京是否會如《路透社》所說不理國際譴責、加強打壓港台?或是為了與拜登合作而收斂氣焰,重返中共前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與前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小布希(George W. Bush)「美中共管」台灣及世界的路線?

「問題是,2006年的局勢與2021年已經很不一樣了,拜登政府還吃這套嗎?」宋承恩指這些仍有變數,而台灣「就靜觀其變」。